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3期

從“儀式觀”看真人秀電視節目與名人文化【5】

李  黎

2014年03月04日17:1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在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中,所有的參賽者都是通過“海選”展現了自己歌唱能力的普通人。在參與該節目之前,參賽者都屬於“世俗”(profane)這個領域。從“世俗”進入“神聖”這個領域的過程,即從“普通人”轉變為“名人”,所有的參賽者都經歷了無數輪的比賽及面臨了被淘汰的危險。然而,從涂爾干的觀點出發,“神聖的”物體比“世俗的”物體擁有更高的排名,所以或許我們能夠認為排名的過程就是一個區分神聖及世俗的方法。在參賽者的排名中,天賦不高且排名靠后的選手被淘汰,極少數的參賽者能夠跨越“世俗”的邊界進入“神聖”的領域——獲得“名人”身份。

與《中國好聲音》不同,《我是歌手》的所有參賽者都是資深歌手,雖然他們的名聲可能隨著時間逐漸消逝抑或已經從熒幕上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每一期的表演中,都會有一個由各個年齡層組成的現場觀眾進行投票並產生相應的排名。每兩個星期,一名歌手將會被淘汰出局,新的歌手將會加入下一周的節目表演。然而,我們如何從“儀式觀”的層面來了解這一現象呢?似乎不能再將這些已經具有知名度的“名人”簡單的劃分為“神聖”或“世俗”領域。《我是歌手》將這些“名人”安放在一個“普通人”的位置,他們的命運都是由普通的觀眾所決定的。或者是否能說,這個節目向人們展示了媒體在模糊“平凡人”與“非凡的人”之間界限的能力。因此,為了能更好的理解這個現象,下文會介紹更多的儀式理論。

(二)閾限(Liminality)

涂爾干(Durkheim, E.)明確了提出整個世界能被劃分為“神聖”與“世俗”兩個領域。同時他指出,雖然兩個領域的界限總是存在著,但是物體卻能改變他們的歸屬領域——從一個狀態逐漸轉變到另一個狀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轉變的過程強化了兩種領域之間界限的存在感。然而,如何來概括“神聖”和“世俗”這兩個領域間的轉變過程呢?尤其是,應當如何理解真人秀電視節目中從“普通人”到“名人”這個過程的狀態轉變呢?

基於阿諾德?凡?根內普(Arnold Van Gennep)的術語“過度儀式”(rites de passage),維克多•特納(Turner,V.)提出了一個更加明確的概念“閾限”來概括兩個儀式領域間的轉變過程中[8]。“閾限”由三個階段組成:“分離”(separation),“邊界/閾限”(margin/limen)和“重新組合”(reaggregation)。如特納所說,“分離”就是指個體/團體在社會結構中處於單獨分散的狀態﹔“邊界/閾限”則是指儀式主體從一個領域內固定的位置移動到另一個領域內﹔在這個階段,儀式主體既不屬於他所在的前一個領域,也不屬於他即將進入的新領域﹔更確切的說,這時主體就像處在一個“隧道”中,正在穿越一個“象征性的領域”,因此無法確定其真正的屬性。最后一個階段“重新整合”則意味著轉變的結束,儀式主體完成了他轉變的過程並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中。然而,儀式主體的“重新整合”並不總是意味著他比“分離”階段獲得了更高的身份地位。

特納(Turner, V.)提出人類社會是由“社會型群落”(societas)和“團體型群落”(communitas)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社會連帶構成的[8]。儀式的功能便是調和不同階層之間的沖突並將“社會型群落”與“團體型群落”結合在一起。並且,特納認為“團體型群落”出現在“閾限”階段。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