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網絡一代”身處的社會環境和媒介環境,以及自身富有激情、創造性、叛逆性的特征來看,文化上的反抗有其出現的土壤和存在的條件,但事實上類似“杜甫很忙”的網絡文化現象,並不沒有多大的文化抗爭性,沒有自己明確的目標指向,而是淪為一種娛樂、惡搞、戲謔。“網絡一代”同樣不可避免地淪為文化娛樂體系中的消費者,成為單向度的人。
關鍵詞:杜甫很忙﹔文化消費﹔網絡文化﹔群體狂歡
一、“杜甫很忙”現象出現的背景
人教版語文課本有一副杜甫的配圖,他那憂國憂民的形象留在許多國人的記憶中。而時值杜甫誕辰1300周年之際,他從課本走向了微博等網絡空間。那一系列全新形象,如狙擊手、送水工、肌肉男等共同構成了“杜甫很忙”的網絡景觀。那麼,“杜甫很忙”現象何以出現?
中國的教育,受到很深的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靈活性、活潑性不夠,多的是政治說教和道德教化。政治課從小學一直貫穿到研究生,試圖強化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不過往往是生硬的、不容分說地強加給他學生,學生產生厭倦是理所當然的。
而即便其他課程,也是灌輸多於啟發,知識的傳播多於創新能力的挖掘,不太理會學生的興趣培育。素質教育已經喊了那麼多年的口號,但並沒有被真正落實,對於升學率或就業率的追求依然佔據主導地位。
在獨生子女的政策下,家裡就那麼一個寶貝孩子。許多父母總覺得孩子的教育不容忽視,從而過早過分地強加給孩子一些教育,寄予了孩子過高的期望,從小就讓他們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能或知識。中國人在國際奧林匹克學科大賽上可以獨佔鰲頭,但在更講求創新的諾貝爾獎上卻鮮有斬獲,這是值得反思的。
在學校的管理上,一直以來強調的是秩序和紀律。而不是尊重學生的天性和興趣。結果一個個貌似很規矩,實則文明素質堪憂﹔一個個貌似很聽話,但創造力也被無情扼殺。
為此,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會引起那麼多人的熱議。
在各種文字作品中,充滿著主流話語。從電影藝術而言,商業化的、娛樂化的、政治性的影片大行其道,而那些個化的、先鋒性的、批判性的影片往往沒有多大的生存空間。並且,那些有很強宣傳色彩的影片可以獲得巨大的政治支持,在傳播上被優先考慮,在經濟回報上是有利可圖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的宣傳媒體就更不用說,到處都是主流文化,主流話語。這種主流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特性,並不是真的大家選擇的結果,主流未必意味著被普遍接受。
而年輕人總是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間,以此來表明自己的存在感。在政治領域,社會參與上無從著落之后,網絡空間作為新興的傳播平台,是最容易被突破的薄弱環節。於是在這種主流文化的包圍之下,玩一點非主流的東西,制造一些“杜甫很忙”的圖片,有其文化反抗的意味。年輕人通過參與這種行動,以及借助網絡語言,一起建立了一個獨特的網絡文化空間,在其中找到了一種狂歡的樂趣和存在感。
那些成長過程中伴隨著網絡的“網絡一代”,年齡不大,一般認為他們是富有激情、具有個性、創新性和反叛性的。
由此看來,從社會教育和青少年特質而言,文化反抗具有顯而易見的理由和背景。而網絡空間是相對比較自由的表達平台,大家可以在上面發表各種文字、圖片以及視頻,從實施文化反抗的實際空間來看,也具備較為充分的可能性。“杜甫很忙”現象的出現,是不難理解的。
“杜甫很忙”同樣贏得了許多都市白領的追捧。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朝九晚五的鐘擺式的機械生活中,人們普遍有一種疲憊感,不僅是身體的苦累,還有內心上的倦怠。中國人是最勤勞的,但並不是說中國人就沒有對休閑的需要,只是在一種歷史和文化作用下,大家一直在忙碌著。但對這種狀態,大家並不是就沒有怨言,只是這種不滿在激烈的工作競爭面前無足輕重了。“忙”成了中國人的最突出特點。因此“杜甫很忙”現象背后,有著對當前忙忙碌碌生活狀態不滿的一種表達。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