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6期

主體視域中的時評論據分類研究

杜 濤

2014年06月10日13:3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按照評論主體獲取論據途徑的不同,把時評論據分為日常累積型論據和調查研究型論據。日常累積型論據是指評論者通過日常學習、生活的經歷所積累的認識或知識﹔調查研究型論據是指評論者通過調查研究所獲得的與論題相關的事實和認識。這種分類方式可以促使評論者重視調查採訪的作用,並以研究型思維來查找論據,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時評論據﹔日常累積型論據﹔調查研究型論據﹔文獻研究

時評論據的分類,新聞界通常是在本體視域內進行考察,即按照表述事實還是表述客觀規律,把論據分為事實性論據和理論性論據[1]。這種分類方式幾乎“統治”了所有關於論據的研究。這種分類方式界定清晰、科學合理,有助於研究者和受眾對論據的辨析。但是,評論者在實踐中往往更需要查尋、選擇論據而不是辨別論據,因此這種分類方式對於評論者的實務操作幫助有限。

本文筆者認為,時評的論據分類還需要從主體視域出發,即從評論者獲取論據的過程和途徑著手。本文按照評論主體獲取論據途徑的不同,把論據分為日常累積型論據和調查研究型論據。日常累積型論據是指評論者通過日常學習、生活的經歷所積累的認識或知識﹔調查研究型論據是指評論者通過調查研究所獲得的與論題相關的事實和認識。這種分類方式可以促使評論者重視調查採訪的作用,並以研究型思維來查找論據,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一、日常累積型論據

日常累積型論據包括評論者個人生活經歷、評論者通過長期的閱讀學習所獲得的理論修養和知識儲備、評論者關注新聞時事所獲得的較新的新聞事實、評論者通過廣泛的人脈資源所獲得的重要資料等。

生活積累和個人經歷是人們直接獲得的閱歷和體驗。人們碰到的具體事件、所處的情境、與只是聽到的或看到的相比,更加真實、更富有意義,感受也最深刻。它往往是典型的、獨特的、生動的、專業的、或有戲劇性效果的,容易吸引人和打動人,通常也是真實的(除非評論者有意造假),因此是極為珍貴的論據,對評論者至關重要。如現《紐約時報》專欄評論家克裡斯托弗,生活閱歷非常豐富:哈佛畢業后在牛津大學學習法律,獲獎學金並以一流成績畢業。隨后,他在開羅學過阿拉伯語,在台北學過漢語。在學生時代,他就成為背包客,游歷過非洲和亞洲,以寫文章來貼補旅行開支。他曾在四個大洲居住過,報道過六個大洲的新聞﹔旅行超過150個國家﹔到過美國的50個州、中國的每一個省、日本的所有重要島嶼。在旅行過程中,他遇到過瘧疾、暴亂,在非洲遇到過空難。這樣豐富的閱歷,對他的專欄寫作大有幫助。另外,他的妻子為華裔,並且本人多次來到中國調研,這使他對中國問題相當熟稔,在寫作相關論題時駕輕就熟。

學習和閱讀也是人們知識積累的重要方式。許多時評作者都有學者身份或背景,在某些領域中有精深的研究。如著名學者李敖博聞強記,著作等身。他深厚的學術積澱可說是他評論成功的最大因素。在《李敖有話說》中,他講到一個觀點,就能拿出一本書來,找到出處﹔對歷史上的事件案例,如數家珍,信手拈來,令人嘆為觀止。

日常累積型論據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使用方便,可以靈活運用。日常累積型論據多數已經“內化”進入評論者的知識體系,如同一個隨調隨取的圖書館。評論者面對時評論題時,可以在最短的時間迅捷地把累積型論據調動出來。這是調查研究型論據所無法替代的。二是日常累積型論據的收集重在日常積累,表現出鮮明的漸進性。三是日常累積型論據依賴評論者的個人興趣和關注點。評論者因為生活經歷的不同,其所掌握的各種事實信息及理論儲備會有較大差異。評論者有可能憑借獨特資源或特殊經歷獲得非常有價值的論據,這些論據會增加評論的知識含量,甚至成為評論作品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