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在上映之后反響較為熱烈,成為內地青春片的典型。而台灣地區以青春片見長,其中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為代表。內地和台灣文化和社會背景等因素差異,使得兩者呈現不同的影片風格。《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色調濃重,具有悲情主義色彩,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色調明朗,風格清新純美。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特點也不盡相同。同時,兩位導演身份和性別等差異也是造成影片風格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青春片﹔影音風格﹔鏡頭運用﹔人物塑造
趙薇導演的青春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喚起了觀眾對青春的集體回憶,中國內地青春片或將作為新的類型片崛起。而21世紀之后的台灣電影被宣布“台灣電影已死[1]”之后,卻被青春片拯救,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將台灣這股青春片的熱潮推到了頂峰。內地和台灣青春片的熱映有著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因素,因此兩地青春片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本文從影音風格、鏡頭運用、人物塑造和導演風格等方面對比,比較兩地青春片差異。
一、影音風格:濃墨重彩的油畫和清新唯美水彩畫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有著一個悲情式的結尾,每個主角都歷經愛情的酸甜苦辣,整部電影濃墨重彩青春的迷惘和消逝,彌漫著一種藍色的憂郁。《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則用陽光斑斕的色調言說青春的小遺憾。電影延續了台灣青春片一貫的電影風格,純美路線、細膩唯美的畫面、溫和純淨的色調,同時又“兼具小清新與重口味”[2]。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影音風格是由視聽符號、剪輯手法等多種因素造成的,最鮮明的是兩部電影色彩應用所呈現的不同。色彩不僅在電影中發揮著再現客觀事物的寫實功能,同時具有造型功能和表意功能。
趙薇在《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運用了藍黃兩種對比色來彰顯電影關鍵情節,結構整部電影。女主角鄭微意識到自己由討厭到喜歡上陳孝正,獨自在天橋上漫步散心,景別深處是深邃神秘的幽藍光,而路燈則泛著溫暖的黃色光芒﹔陳孝正深夜把鄭微從男生宿舍揪出來,陳孝正身著淡藍色牛仔衣,鄭微穿著黃色羽絨服,對話背景的櫥窗也是黃藍兩色燈光交融。每次這種藍黃色彩的對比出現,鄭微與陳孝正的感情路線都要推進一步,同時這種黃藍兩色的對比也賦予了角色不同的性格,鄭微如明黃一般明媚活潑,陳孝正如藍色一般深沉憂郁。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依賴的不是色彩對比,而是通過以白色和幾種清新小色調作為影片的主導色彩,電影中聯考后的主角們在海邊戲耍,白色的襯衫、淡藍的海水和天空、灰色的高牆。九把刀在影片中也添加了很多“重口味”元素,例如柯景騰赤身裸體在家裡走動,沈佳宜室友剔除腋毛的畫面。整部影片的色彩飽和度不如《致青春》高,如果說《致青春》是濃墨重彩的油畫,《那些年》則如水彩畫一般,色彩朦朧下卻有一種明媚和清新。
二、鏡頭運用:鏡頭語言教科書與MTV式的鏡頭拼接
兩者在鏡頭語言上也有很大的不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鏡頭語言猶如一本鏡頭運用的教科書,譬如電影開始仰拍的一排法國梧桐,陽關斑駁,樹影婆娑,這讓許多觀眾的印象深刻、驚嘆不已﹔鄭微和林靜追趕錄取通知書時的俯拍鏡頭﹔朱小北憤怒的向超市外圍觀的同學扔凳子,凳子破窗而出的特寫鏡頭。教科書式的鏡頭堆砌,使影片風格比較游離,缺乏流暢感。
台灣“新電影主要是通過對長鏡頭、深焦攝影和定鏡拍攝等手段的綜合運用,來謀求美與真的統一,建構寫實主義的影音風格。[3]”
台灣青春片也一直貫承這類風格,而《那些年》充滿著MTV式的鏡頭拼接,4∼10秒就切換一次鏡頭,是九把刀對台灣寫實主義傳統的創新發展。影片中柯景騰和沈佳宜聖誕假期約會的片段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兩個人玩鬧、吃零食的鏡頭交錯切換,這種蒙太奇手法讓影片明快流暢,極具情緒渲染力。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