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媒介高速發展、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看電影已經成為青少年娛樂消遣的重要方式,電影消費過程中的青少年媒介素養問題日益凸顯其重要性。本文將以電影《小時代》為例,在分析電影出品方從角色設定、語言特色、奢華氛圍營造及父母形象刻板化等四個方面將電影打造成符合青少年審美口味的大餐的同時,討論青少年電影消費的媒介素養認知與培養問題。
關鍵詞:青少年﹔電影消費﹔媒介素養
《小時代》系列由原著作者郭敬明親自擔任電影導演和編劇,電影一經上映,票房數量遠遠超過同檔期其它影片。值得一提的是,兩部《小時代》電影的主要觀影群體均為青少年,他們為電影的高票房做出了相當可觀的貢獻。《小時代》究竟靠哪些因素吸引青少年受眾群體的,青少年在觀影過程中應該具備哪些電影方面的媒介常識?本文擬結合青少年的消費特點、心理特點,對《小時代》系列進行拆解剖析,探討該影片的內容形式如何與目標受眾定位契合,以此成功吸引青少年受眾群體關注。在此基礎上,從媒介素養教育的角度,兼談青少年電影消費中的影視技術認知與培養問題。
一、青少年構成《小時代》觀影主體
“郭敬明品牌”以其巨大的號召力,吸引了一大批90后的“死忠”緊緊簇擁在其周圍。《小時代》電影開拍之初,“四迷”們就開始期待,等到電影上映時,大批郭敬明的粉絲更是蜂擁而入,搶佔影院。針對影評人史航等人對《小時代》電影和郭敬明的批評和質疑,支持者們的回應也非常強烈,稱其“老了”、“該退休了”,更有甚者不惜出口成“臟”,來維護偶像。
《小時代》百度貼吧是所有《小時代》電影和書籍的喜愛者的聚集地,根據貼吧中一張調查會員年齡的帖子的結果顯示:共有949人參與了年齡調查,其中佔據最大比例的是13歲的成員,共201人﹔其次是16歲成員,共154人,14、15和17歲的成員人數也均超過100。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貼吧中大多數成員均為90后。成員在這裡用各種方式表達他們對電影喜愛:貼吧當中隨處可見的是專為某位演員而“蓋”的“樓”,即在這個帖子當中上傳了這位演員大量的圖片、視頻或新聞,供他/她的粉絲來討論﹔還有一些成員會在現有的《小時代》的劇本或小說的基礎上,自己續寫劇情,然后發在貼吧裡﹔也有一些《小時代》的粉絲創建出“角色扮演QQ群”,並將QQ群號碼發布在貼吧內,招募成員在QQ群裡進行《小時代》角色扮演的游戲。
二、《小時代》系列電影吸引青少年受眾的策略
(一)角色設定貼近青少年
在角色設定方面,電影的主角首先從年齡上貼近了受眾群體,形成外在生理特征的認同。電影《小時代》中的所有男女主角全都是 80、90后,相貌出眾,以此來吸引青少年受眾的目光。
年齡設定上的貼近,青少年能夠盡快讓自己和電影中的主角建立一種心理上的親近,不必去揣測角色的時代背景,進而理解劇情。同時,靚女俊男對於角色的扮演也滿足了青少年對於心中“完美形象”的追求,感官上的欲求得到極大的滿足。電影中的主要男性角色,如顧源、簡溪等人精致帥氣,宮洺、周崇光等也都是年輕時尚的俊男。林蕭、顧裡和南湘,無一不是風格各異的美女,唐宛如雖然姿色稍欠,但也活潑可愛。除了在角色設定上貼近青少年基礎,電影還不斷尋找、構建性格特點上的對應和聯系,以期抓住更多青少年受眾的注意。
(二)語言特色吸引青少年
電影在台詞上也試圖迎合青少年的口味。《小時代》的台詞有兩個鮮明的特色:一是大段華麗文藝的獨白。比如,“•••我們的生命就這樣一天一天的轉動著。秒針,分針,時針,拖著虛影轉動成這個龐大的時代。”、“•••滿天飄洒的宇宙塵埃和星河光塵,我們是比這些還要渺小的存在•••”。身為作家的郭敬明善用這樣的文字游戲,這種詞句在他的小說作品中比比皆是,電影中也不例外。這樣美妙的、浪漫的、飄渺的華麗語句,體現著他所宣揚的“明媚的憂傷”的風格,滿足了青少年內心美妙的幻想和青春期的躁動的內心渴求。二是夸張幽默、帶有無厘頭風格的語言運用。比如,學校給出的預算隻夠在“鐵嶺開一場秧歌會”、“•••你再氣沉丹田說一次,我怕收發室老大爺錯過了這次精彩轉播”。這樣的語言輕鬆搞笑,天馬行空的意象和夸張的表達,也與青少年活潑開朗的個性特點相匹配。
(三)營造奢華氛圍引人注意
郭敬明不論是在自己的文學作品、電影作品還是微博、博客上,都不掩飾他對於“名牌”和“奢侈品”的有意無意地展示甚至是炫耀和推崇。這些衣飾、物件的售價,動輒成千上萬,多則數十萬。整部電影呈現出一種“炫”的態度。導演打出自己慣用的“伎倆”,給所有電影中的物件打上了“名牌”、“奢侈”的標簽,就是要“炫”給你看,在這層幾乎刺眼的“金紙”之下,包裹著的是一種對“物”的崇拜。
場景一,林蕭去應聘《M.E.》雜志社的某個實習職位時身著的是帆布鞋,牛仔褲,裝扮普通。當其他身著名牌服飾、昂貴高跟鞋的應聘者看到她時,眼神裡滿是鄙夷、嫌棄和嘲諷,無奈之下,林蕭趕緊換上了顧裡借給她的名牌高跟鞋。
場景二,平安夜當晚,四位女主角在感情上都遇到了問題,於是四人齊聚顧裡家中,換上奢華炫目的晚禮服,喝著香檳,披著價值連城的毛毯在陽台上舉杯高唱《友誼地久天長》。
80、90后身處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期之中,生活中處處充滿濃重的商業色彩。《小時代》通過“電影”這種特殊的大眾傳媒手段,利用這些華服美飾營造出一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氛圍,牢牢抓住了觀眾的眼球,讓青少年輕鬆買賬。
(四)刻板化父母形象構建受眾心理認同
為了構建受眾的心理認同,導演選擇了這一時期青少年比較鮮明的一個特點,即:“叛逆心理”。而這樣的心理特征,則由“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作為載體表現了出來。為了追求夸張的戲劇效果,電影《小時代》對於父母的形象永遠是嚴厲的、對子女有著極強的控制欲。不僅如此,導演又對劇中家長的形象夸大、甚至是妖魔化,使“家長與子女”的矛盾呈現出不可調和、極端惡劣的狀態。
毫無疑問,《小時代》中的家長形象已經被刻板化了。影片中較少有溫暖、寬容的家庭氛圍,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展示給人的是一種緊張、冷漠甚至是令人害怕的父子、母子關系。電影《小時代1》中顧源母親——葉傳萍被塑造成了一位冷漠、陰狠、囂張、為了家族事業可以犧牲自己兒子的愛情,並且試圖通過不再給顧源生活費而控制他的母親。這樣的設定在小說中也並不少見,比如南湘的母親吸毒成癮,她毒癮發作時,甚至不惜讓女兒“賣身”賺錢來滿足她的毒癮﹔唐宛如的父親在小說中被設定成一位隻知訓練女兒,全然不顧其感受和夢想的“魔鬼教練”、“訓練機器”。父母在電影中要麼不出現,一旦出現並是以如此惡劣的態度和邪惡的形象出現,讓人排斥、抗拒和厭惡。
而子女們在這樣父母這樣的“威逼利誘”下,卻沒有“屈服”,他們被刻畫成為可憐、無助卻堅強不肯屈服的勇敢追求自己愛情和理想的“大無畏者”。《小時代2》中,顧裡和顧源聯手保住顧裡父親的集團不被顧源的母親收購,同時保護兩人的愛情不受其母的干涉。
小時代系列電影中,刻意將“父母和子女的關系”作為一種重要的戲劇沖突。激烈沖突場景的設置,其實就是為了迎合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讓青少年在觀影的時候“感同身受”,不僅加劇兩種矛盾關系的對立,還與影片中的人物一起感受到反抗的“暢快感”。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