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傳播學》課程的教學設計內容
(一)《傳播學》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實踐分析
傳播學課程的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對《傳播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清晰地把握傳播理論的脈絡,能較系統、全面地掌握傳播學的基本原理,了解傳播在國內外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對社會的影響,提高學生運用傳播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分析傳播現象和解決傳播實務基本問題的能力。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結果來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與實踐運用之間不能做到很好地銜接,因此,必須進行教學目標與完成任務的分析以便適時進行調整,使教學意圖更明確。
(二)《傳播學》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
1.依據《傳播學》課程在廣告專業中的重要性進行整體設計。前面已將《傳播學》課程的重要性進行過介紹,因此,教師應根據《傳播學》教學大綱明確其總體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要達到的水平,然后進行下一步的具體課時、教學方法手段等的安排。
2.依據《傳播學》課程各部分的內容進行教學方法設計。在整體設計的基礎上,教師要深入到教材將各部分內容進行合理規劃和調整,制定具體相應的教學方案。《傳播學》根據傳播的基本過程,分為傳播科學論、傳播過程論、傳播主體論、傳播客體論、傳播載體論、傳播對象論、傳播效果論、傳播環境論、傳播方法論等九大板塊[2],根據這九大板塊內容,將教材的全部章節進行整合,部分章節還進行了位置調整。如:傳播學研究史和主要學派這一內容就移至開篇進行介紹,因為裡面涉及的人、作品及觀點在各個章節都會陸續出現,如果不在開篇介紹,學生就會覺得陌生。還有,如:傳播效果研究與大眾傳播效果理論是可以合並為一個大章節,分為不同層次予以講授,第一層是總體講授傳播效果理論的研究發展歷程,第二層是具體介紹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宏觀效果理論的代表性成果。這樣分層講授,學生由抽象到具體,理解起來更容易一些。
3.依據《傳播學》課程的每次課進行具體的教學方法的設計。這是對各部分內容進行合理安排調整后的具體實施方案。根據教學的基本要求,每次課的內容有具體細致的教學方法。由於具體的課堂教學是面對學生,所以一切都應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為前提,以學生掌握本次課的課程內容為最終目的。在課堂上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應該如何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使課程教學更加有效也是很多老師一直在探求的問題,而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似乎是解決這一困擾的有效途徑之一。哈佛大學前校長德裡克•博克指出,學習結束后,學生能記住多少知識、會形成什麼樣的思維習慣,較少取決於他們選修了哪些課程,而較多地取決於他們是被怎麼教的,以及他們被教得有多好[3]。這說明了對學生而言,教學方法比教學內容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如此。特舉幾個《傳播學》教學例子來說明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1)傳統講授+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教學法+指導自學法:傳播學研究領域之傳播者、傳播控制的教學方法。傳播者是信息傳播的源頭,或曰“信源”。關於這一研究領域主要有傳播控制和媒介規范理論兩大主要內容。在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中,配合使用案例教學法、課堂討論教學法、指導自學法等與之配合。在傳統講授伊始,先讓學生欣賞一組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美國關於老人摔掉門牙事件的新聞報道,然后引導提出問題:“同樣是老人摔掉門牙事件,我國大陸、香港、台灣和美國的四家媒體報道的側重點分別是什麼?從這一小事件中,你能得出什麼結論?”通過引入此案例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並圍繞這些問題組織一次臨時性的課堂討論。因為案例材料的趣味性,使得學生在欣賞過程中都忍俊不禁,激起了學生彼此交流的興趣。這時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然后由組長代表發言表達對該組新聞報道的看法。經過對學生的討論總結,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觀點集中在社會意識形態不同是導致同樣一件事的報道側重點有區別的原因。針對此結果,筆者適時提出了“到底誰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活動起著控制作用?”這一問題,從而引出政治、經濟、文化與媒介從業人員等對信息傳播的控制及影響過程與作用等,將這些知識點對學生逐一進行呈現,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學習、在討論中交流學習。傳播控制的講授使學生意識到信息傳播並不是一個簡單地信息流通過程,大眾媒介並不能無所顧忌地進行傳播活動,到底應該用什麼樣的規范來約束大眾傳播活動呢?對於這部分理論知識內容,採用對比教學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來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點。第一層對比是從不同社會制度來對比學習媒介規范理論,資本主義媒介規范理論是重點,對於極權主義和社會主義媒介規范理論則由教師列出知識要點指導學生自主學習,隻做基本了解﹔第二層對比是以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三種媒介規范理論來對比,從“背景-觀點-評價”這一思路來講授這三種理論之間的差異性及承接性,其中對比重點講解自由主義與社會責任媒介理論,而民主參與媒介理論則由學生按前面的思路自主學習。通過這兩種方法的配合使用,課堂上教師講解的時間減少,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有更多時間進行自學思考。
(2)傳統講授+嘗試教學法+辯論教學法:傳播學研究領域之傳播媒介的教學方法。媒介是信息傳播的載體,筆者將傳播媒介的研究分為傳統媒介研究和新媒介研究兩大塊。在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中,配合使用嘗試教學法和辯論教學法等與之配合。伴隨著媒介長大的90后大學生,他們對於媒介的影響力感同身受,因此對於各種媒介的介紹選取的是由教學法專家邱學華提出的嘗試教學法,一改傳統教學方法中的“先講后練”為“先練后講”、“先試后導”。也就是以教師出示嘗試題為起點,先讓學生在舊有知識的基礎上嘗試練習,然后在嘗試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啟發學生相互討論,最后,教師再根據某些問題有針對性地講解[4]。根據本章內容,筆者將全班學生按媒介種類分為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傳統媒介)和新媒介共五個組,由筆者出示每組所代表的媒介研究嘗試題,讓學生在對媒介的原有熟悉、理解的基礎上嘗試練習,在進行嘗試練習的過程中對照教材上相對應的內容進行自學,然后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提煉,由各組選出一名代表把本組對該媒介的理解認識傳授給其他學生,其他組學生也可給予補充,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嘗試教學一改過去學生依賴教師的全盤講授與和灌輸的被動地位, 讓學生主動地嘗試, 在嘗試中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意識、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4]。而且筆者發現學生對媒介的使用、認識、理解或評價等充分地驗証了“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合理性,這對於該理論也是非常合適的案例。在對媒介知識的嘗試教學之后,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傳統媒介與新媒介,筆者組織了一次課堂辯論,即課堂辯論教學法的運用。為達到此次課堂辯論的良好效果,筆者事先進行了詳細周密的安排。首先於課前給學生布置了辯論議題:“傳統媒體PK新媒體,傳統媒體會消亡嗎?”,推薦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書刊教材,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選擇:即選擇正方或反方,並給出選擇的理由或說服其他同學的發言稿,通過申論、反駁等方式進行辯論最終來維護自己的觀點。鑒於此次議題的性質,沒有硬性劃分正反方小組,而是先讓學生自由發言表達觀點,隨著觀點意見的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了正方(認為傳統媒體不會消亡)和反方(認為傳統媒體最終會消亡)兩派。通過一番激烈的精彩紛呈的辯論,認為傳統媒體不會消亡而是發展勢頭更加強勁的學生佔絕大多數,認為傳統媒體隨著新媒體的出現而最終會消亡這一觀點的學生人數最后隻剩下兩個學生堅持不放棄。針對這一結果,筆者最后作了點評,肯定了絕大多數學生的觀點及其理由的可行性,同時也沒有全盤否定反方的意見,指出其未來的不可預知性。總體來說,此次課堂辯論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筆者觀察到有些平時不善言論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辯論中來。不過,運用課堂辯論教學法,教師一定要注意把握好辯論的度,即時間、內容和現場氣氛的把握。
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效果,必須根據每節課的特定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之相適應,注意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和局限性,充分地揚長避短,將各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以期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