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蓬勃發展的網絡文化應注意的問題
本雅明在其《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認為: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社會文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電影為代表的現代機械復制藝術迅速取代了以“光暈”為標志的傳統藝術[6]。這種新技術下藝術的可復制性,使得藝術的接受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傳統藝術‘光暈’的消失到機械復制藝術的出現,藝術經歷了從本真的獨一無二性向復制性、可修改性,從膜拜價值向展示價值,從個體性凝神關照向對展示價值的群體性消遣性接受等一系列的轉變。[7]”本雅明的意思實際上就是支持當代的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的取代。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在網絡媒介上看到代表著精英文化的“光暈”的消失,這是大眾文化在網絡平台對精英文化的一次勝利。至此,網絡平台成為一個人人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見解的場所,而非像過去一樣由精英人士把持著發言權。網絡媒介無疑在這方面為實現自由民主、言論自由等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但如同龐勒在《烏合之眾》裡所批判的那樣,充滿個性的個體融入群體之后就容易變成一個“無名氏”,這個集體也容易成為烏合之眾。在當今的網絡上,大眾文化一味地對精英文化的批判與排斥,很容易像葛蘭西所批判的那樣,形成一種在單一群體操縱下所形成的一種廣為公眾接受的主宰性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往往是非理性的和排他性的。因此我們要警惕這種新的“文化霸權”的產生。另一方面,就是在看似自由,開放的網絡世界,我們普通民眾似乎是獲得自主權與發言權。可是實際上這種大眾文化自由自在的背后早已被消費主義所浸染。無孔不入的消費主義已經同大眾文化相結合起來,使得大眾的價值觀變得更容易物質化和非理性化。消費主義的無孔不入的隱藏性廣告會不知不覺間在網絡上以自由發言的模式去標榜一種以物質至上為基礎的“幸福的”生活模式,以此來操控大眾的價值觀,從而達到資本家為了在新的平台上更好的兜售自己的商品,使大眾沉浸在消費的狂歡之中的真實目的。這無疑是在網絡文化發展過程中值得我們警醒的地方。
總體言之,網絡文化還是具有蓬勃發展的生命力,主要還是積極向上的,隻要我們能夠克服其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陷阱”,那麼網絡文化無疑將會是體現普通民眾智慧的絢爛多彩的一種先進性的文化。
參考文獻:
[1] 詹恂.網絡文化的主要特征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5(2).
[2] 陸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視野中的網絡[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暢廣元,李西建.文學理論研讀[M].西安: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3.
[5] 本雅明.作者作為生產者[A].劉小楓.現代性中的審美精神[C].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6] 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3.
[7] 朱立元.西方美學思想史(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