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6期

從本雅明藝術生產理論解析網絡文化新特征

2014年06月11日10:3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網絡作為新興的大眾傳媒,其具有優於先前如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硬件載體。因此以互聯網為其硬件核心的網絡文化也具有不同於先前各主流文化的全新特征。本雅明的藝術生產理論預言了基於新技術條件下,作為藝術生產者的作者與作為藝術消費者的讀者界限的模糊,而互為主體性的二者也使藝術生產與消費開始融合為一體。這種具有參與性與互動性特征的網絡文化因此也具有了蓬勃發展的生命力。但是在網絡文化的發展中,我們應該警惕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對立以及消費主義對網絡文化的侵蝕。

關鍵詞:網絡文化﹔藝術生產理論﹔消費主義﹔大眾文化

一、網絡傳媒與網絡文化

大眾傳媒正在一個從傳統印刷傳播方式向電子網絡傳播方式過渡的轉折點上,並且我們可以大膽預言網絡傳媒取代傳統傳媒將指日可待。網絡傳媒相比於傳統媒介的優勢無疑在於它的載體技術上的先進性,這些特征主要包括:“以高科技為基礎,傳受空間成為虛擬,傳受雙方具有交互性,開放和無中心的全球性等。[1]”

正因為這些特征使得網絡傳媒不僅在逐漸取代傳統的傳媒傳播方式,更在某種意義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手機、平板和電腦等網絡設備已成為了人們生活工作的必需品。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網民達到5.13億,普及率達到38.3%。並且這僅僅是一個保守的統計,實際運用網絡的人數遠大於調查數目。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必備的工具。在網絡傳媒的基礎上更是產生了代表著當今大眾文化趨勢走向的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的產生得益於計算機科學、互聯網技術、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網絡文化是一種以“信息、網絡技術以及網絡資源為支點的網絡活動而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2]”,有兩層意思,一是說網絡文化必須依賴於技術的發展(如計算機科學)和硬件的支撐(萬維網平台)才得以產生。二是說網絡文化是現實與虛擬的交匯,它不只是精神層面上的,也是物質層面上的,虛擬的精神產物必然有其現實的社會層面的依托。根據馬克思主義,我們以為精神屬性的文化歸根到底是受物質生產規律隨支配的特殊生產活動:“宗教、家庭、國家、法律、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方式,並且受到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3]”網絡文化的精神層面或者說虛擬性的部分歸根結底受到物質生產層面或者說現實社會的實在性的部分的制約的。

但是網絡文化與現實的社會背景之間的關系又不簡簡單單是一句“物質生產決定上層建筑”所能概括的,它們之間有著復雜的作用與反作用。我們必須細致具體地去分析網絡文化的具體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網絡文化的走向。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