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6期

微信公眾平台:校園文化傳播的新媒介【2】

郭 蓉

2014年06月11日10:41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借助微信公眾平台推進校園文化傳播

1.打造特色傳播內容。“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受眾在使用媒介時並非總是漫無目的或者隨機的,他們會有意的選擇媒介內容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在選擇使用特定的媒介及其內容后,會產生兩種使用效果——需求得到滿足和未滿足。無論使用后滿足與否,都會影響受眾以后對該媒介的選擇及使用。大學生在媒介及其內容方面的可選擇范圍越來越大,如何在眾多的媒體中脫穎而出,獲得學生的持續關注,是微信公眾平台在高校校園文化傳播中首要面對的問題。

不同的學生群體感興趣的內容有所區別。微信公眾賬號在后台可以按性別、年級、愛好、地域等不同標准對用戶進行分組,這為提高信息傳播效果提供了路徑。學校通過公眾賬號群發消息時,可以選擇性別、年級、來自地區等屬性,將消息發送給某一組學生。對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台發布迎新、學術講座、社團活動、人才培養新動向、專業行業前沿、實習實訓設備和基地建設等方面的消息。如吉林大學在2013年迎新工作中開通“吉林大學學生事務服務平台”並在新生錄取通知書中予以提示。關注該平台,就能獲得學校有關迎新和其他服務的信息,將信息傳播的虛擬世界和校園活動、學生管理等實際工作融合在一起,很受學生們的歡迎。針對畢業生,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台推送招聘會、專升本或者考研、畢業安排等方面的最新資訊。此外,針對90后大學生的喜好,推出一些電影、演出、時尚、美食等方面的消息,從內容上吸引學生。四川外國語大學微信公共賬號“每日川外”提供“接地氣”的查詢功能:外賣查詢。輸入“外賣”,會得到學校附近的上至餐廳下到小吃攤的飲食信息,不僅列出餐館的地址和點餐電話,甚至會提供燒烤攤的菜品種類。重慶大學公眾賬號則提供“翻譯功能”,輸入“重慶方言”就會收到常見的重慶方言與普通話對照表[2]。

2.創新傳播形式。微信公眾平台的訂閱號每24小時能群發一條消息,且有上限規定:文字類消息最多600個漢字,語音不超過1分鐘,視頻最大為20M。使用校園微信公眾平台發布信息,應綜合運用多種傳播元素,使用當下的大學生們習慣的語言或形式來提升傳播效果。如“致我們終將•••”、“我和我的•••都•••”、“那些年我們一起•••”等等。華中科技大學幾名學生依托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賬號,開發出校內微信漂流瓶功能,用戶回復“漂流瓶”即可享用該功能,可以寫下自己內心的想法裝入瓶子丟出去,也可以撿到別人的瓶子並進行回復﹔此功能剛推出三天,微信后台的回復量就達到3萬條[3]。

3.把握推送時機。上午八點到十二點、下午兩點半到六點半(夏季為兩點到六點)為大學的上課時間。大部分學生的空余時間在晚上7點到12點之間,其次是午飯時間。要根據校園微信公眾賬號關注者的使用習慣,把握推送時機,在微信使用高峰期發布消息,培養用戶的忠誠度。

4.發展校園傳播者。“自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微信讓這句話更加真實[4]。相比校園電視、校報、廣播等媒體,微信的使用門檻低。發布微信無需遵守固定的主題或模式,自己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就可以發布或分享。我國著名新聞傳播學者喻國明將此描述為“全民DIY”的內容生產模式[5]。另一方面,每一個群體中人們都有自己在接受消息、做出選擇等方面的意見領袖,他們比普通人接觸媒體的機會多,經常為周圍的人提供消息,能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研究表明,人際影響比任何一種媒介都更為經常、更為有效,這不僅見之於政治方面,而且在購物、時尚、看電影方面亦是如此[6]。在校園文化傳播中,學生們更容易接受被他人,尤其是被自己熟悉的同學和朋友認可的消息,來自微信好友圈的內容更具說服力。因此,在微信公眾平台的消息來源中廣泛吸收校園通訊員、校園記者,讓他們通過微信發布校園資訊,並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校園微信公眾賬號的信息。以傳播主體的身份參與校園文化傳播過程,喚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能對校園文化的建設與傳播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5.及時對傳播效果進行准確統計。傳統媒體隻能對傳播效果進行表面的、籠統地統計。以電視為例,隻能通過收視率確定某個時間段內有多少家庭的電視機是打開的,無法獲得具體收看人數,有可能電視機開著沒有一個觀眾。對於真正收看節目的觀眾,對節目內容是否接受、認可更無從得知。而微信公眾平台為用戶提供用戶數量、群發消息等方面數據的統計功能。第一,公眾賬號的管理者可以自定義時間段查看用戶數量的變化,包括新增加的人數、取消關注的人數等。第二,能夠獲得任意時間段內群發圖文消息的傳播效果 ,包括消息到達的人數,原文頁閱讀人數、多少人分享轉發、轉發次數等。消息到達人數的統計相當於電視節目的收視率,而原文頁閱讀人數的統計則能告訴公眾賬號即傳播者其訂閱用戶對傳播內容是否真的在意。分享轉發次數則反映了用戶對內容的認可度。如果消息到達的人數和原文頁閱讀人數基本一致,說明訂閱用戶接受公眾賬號的傳播內容。如果閱讀人數比到達人數低很多,可能反映一個問題——用戶訂閱公眾賬號后發現內容不符合自己的期望或者不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不願意閱讀。無論哪種結果都會給傳播者帶來很大的啟示作用。

三、結 語

經濟全球化對高校學生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更優質的資源,另一方面眾多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西方國家又憑借先進技術通過電影、游戲等形式對我們實行文化霸權及思想滲透。美國官方意識形態的謀士理查德•加得勒《在意識形態領域推銷美國》一文中提出“決定美國資本主義命運和前途的是意識形態,而不是武裝力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為大學教育的環境資源,校園文化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把握傳播規律,借助時下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微信公眾平台,不僅能讓學生及時了解學校各方面的發展動態,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參與度﹔同時也能從傳播源頭上有效制止不健康的思想內容,弘揚先進校園文化,傳遞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傳媒領袖大講堂組委會. 2013最受大學生喜愛媒體及媒體人調查報告[J].傳媒,2013(8).

[2] 談書,鄭玉霞.點外賣學方言 重慶高校微信公眾號真“接地氣”[N]. 重慶商報,2013-11-05

[3] 騰訊教育.華中科技大學首創校內微信漂流瓶和微信上牆[EB/OL]. http://edu.qq.com/a/20130325/000272.htm.2013-03-25.

[4] 蔡雯,翁之顥.微信公眾平台:新聞傳播變革的又一個機遇——以“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賬號為例[J].新聞記者,2013(7).

[5] 喻國明.關注Web2.0新傳播時代的實踐圖景[J].新聞與寫作,2007(1).

[6] Werner J. Severin,James W.Tankard,郭鎮之,徐培喜等譯.傳播學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