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力丹:中國的傳統媒體能從《雪崩》的成功中獲得什麼?
在網絡新媒體的沖擊下,傳統媒體如何應對已是現在的熱門話題。歷史上新的媒介形態沖擊原有媒介形態的事情已經很多了,但是這一回不是一些媒介形態是否替代另一些媒介形態的問題,而是不同媒介形態的有機融合。我們較多的傳統媒體只是簡單地以建立自己的網站來應對新媒體的挑戰,這顯然是無效的。
這裡介紹的獲獎新聞作品《雪崩》,就我國傳媒的觀念認識和技術水平來說,並非可以直接搬過來,不過我們從中應看到觀念上與外國同行的差距。觀念不解放,即使有錢也做不出像樣的作品。新華社前些日子做了一部不亞於《雪崩》的作品《三北防護林》專題片,由於軟件技術上的實力不夠,靠巨大的人力、物力一點一滴地堆上去精工細作,花費天文數字的錢,做出來很好看,但沒有新聞時效,技術上無法推廣。
現在新聞報道的新媒體方式已經多樣化了,但我國傳媒這方面的創新還很少。《雪崩》整體上我們難以效仿,但每一類具體的表現方式,我國的傳統媒體都是可以在網上呈現的,問題在於我們想到了嗎?關於某一連續性事件的網上四維(立體空間+縱向時間)報道模式、網上新聞圖片的游戲報道方式、新聞“眾包”或“眾籌”的採訪模式,在外國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而在我國的傳媒界目前尚沒有看到。
每當我們看到人家的關於新聞報道的最新樣式之后,不能總是驚嘆一番,而要給自己提出問題:我們為什麼沒有想到,為什麼在創新思路上總是跟不上?目前至少可以做的是:看到人家的最新報道方式后,想一想在已有的條件下,我們能夠借鑒哪些?例如“大數據”,這個詞我們說了不少了,其實真正運用大數據進行新聞報道的傳媒案例很少。我們在技術上是可以做到的,問題在於我們的傳媒人在既定的報道模式中安閑慣了。
今年春運和春節期間,央視與百度配合,通過電視新聞展現了春運、春節期間全國人民生活生產中各種類型的大數據。例如當下全國鐵路運輸中最熱、次熱的鐵路線在哪裡,乘坐火車的人的年齡、性別結構,甚至當下春節年夜飯吃什麼、春節紅包發放特點、多少人春節相親、多少人過節陪父母、商圈的熱力圖、煙花燃放情形等全國宏觀圖景,以往我們是無法即刻、精確地獲悉的。所以,每年傳媒關於春運和春節的報道,充斥大同小異的情感個案,連報道者自己都覺得厭煩了,何況受眾呢。現在通過網上大數據,可以輕而易舉地即時獲悉,電視台再以形象化的動畫方式加以即時、宏觀而精確的展現和報道。然而,除了今年央視《晚間新聞》節目在春運和春節期間集中採用了大數據外,至今幾個月了也沒見到新聞報道中再有什麼新思路、新動作。想不到,還能談得上做到嗎?
通過觀看《雪崩》,應該想到很多、學到很多。
(陳力丹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向笑楚、穆雨薇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實驗班學生)
參考文獻:
[1]The 2013 Pulitzer Prize Winners Feature Writing.http://www.pulitzer.org/citation/2013-Feature-Writing﹔John Branch,Snow Fall:The Avalanche at Tunnel Creek,2012.12.26,http://www.nytimes.com/projects/2012/snow-fall/
[2]紐約時報《雪崩》評論頁面﹝EB/OL﹞.http://www.nytimes.com/projects/2012/snow-fall/comments/.
[3]Scroll Kit公司開發的Web應用,讓沒有編程知識的用戶也可以創建一個像樣的網站.
[4]Ryan Lawler,Snow Fail:The New York Times And Its Misunderstanding Of Copyright,2013.5.21,http://techcrunch.com/2013/05/21/snow-fall-the-new-york-times-and-its-misunderstanding-of-copyright/.
[5]陳力丹.新聞理論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41.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