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
深刻是為了更簡單
採訪梁衡先生,記者一直在尋找一條脈絡。
除了90部著作,他發表的文章已難以計數。更為稱奇的是,除了官職的升遷外,他在寫作和新聞理論方面獨樹一幟。他34歲獲得“全國好新聞獎”,36歲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作品《晉祠》入選中學語文課本,39歲出版科普成名作《數理化通俗演義》,之后,新聞類、散文類作品和理論著述交替出現。這是怎樣的一個新聞工作者?
鑒於刊物的性質,梁先生建議先從新聞理論談起。但是,從何處下筆呢?先生說,學術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找到一個點,這個點就是事物的本質規律。他早年經常去拜訪季羨林先生,曾問季先生,您研究的已經絕世的吐火羅文等似乎用處不大,為什麼還要研究。季老說:學術不能說有用無用,而是說錯還是對,是為了找到事物的規律。
那麼,尋找規律的目的是什麼呢?梁先生說,回顧歷史,大凡定律、原理或理論,都是讓世界在人類面前變得更為簡單直白。比如,有了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人類手裡就有了一張“尋寶圖”,以后的活動就不那麼盲目了。新聞也是如此,當我們把這些深藏的規律一一總結,新聞採寫忽然間就變得輕鬆、有序了。
傾聽先生之言,再讀先生之書,你會發現,他的新聞理論源於實踐,又能舉一反三快速指導和應用於新聞實踐。更可貴的是,他是在“易碎”的新聞世界裡逐步逼近真理,沒有深厚的學養、洞察世界的功力,實難為之。
採寫中,先生多次點撥,每到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先生的隻言片語便能讓我感到柳暗花明。如果說,理論的深奧是為了讓世界更簡單有序,那麼,先生的深刻,則是一語中的,讓記者茅塞頓開。
面對梁先生,經常有人會問,為何能有這般成就?他也隨口說,可能與他的工作經歷有關,在新聞採編和新聞管理之間、在新聞實踐和新聞理論之間多次換位,這讓他能在樹林裡研究核桃,而不是核桃殼裡研究核桃。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