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曾榮獲全國好新聞獎(中國新聞獎前身)、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歷任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等。
梁衡,從最基層的駐站記者開始,38年的工作生涯中,他在記者、官員、作家、學者的多重身份中交織前行。不管是哪種身份,他都成就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人們介紹他時,總是在他的官職前加上“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但是,正如他的詩中所寫:“文章千古事,紗帽一時新。君看青史上,官身有幾人。”官職像流水,瞬間即過,而思想卻像陳酒,時間愈久,味道愈醇。
時至今日,他的著作共90部,關於新聞理論的著作共有12部,大到宏觀的新聞原理,小到微觀的採訪技巧,不僅為新聞劃出一片獨有的天空,也為這片天空安上了“定位系統”。
他倡導寫“大事、大情、大理”。今日採訪梁先生,限於篇幅,我們隻能在他的“大理”中取其一角,梳理一些與新聞相關的、填補研究空白的原理。
深挖細究,完善“新聞”的定義
記者:關於新聞的定義,歷來已有多種解釋,您對此也深有研究。有很多人不解,您無論是做記者、副總編還是副署長,都是實踐性、業務性很強的工作,為何要在“新聞”的概念上花費如此多的精力?
梁衡:大凡研究一門學問,繞不開的就是對概念的厘清,這是研究的起始點,起點錯了,接下來的研究就會走彎路。同樣,研究新聞原理,必首提“新聞”的概念。概念不同,從概念延伸出來的內容、功能、目的、效果、方法就都不同,對實踐的指導力度更是大相徑庭。這麼多年來,大量學者在探討新聞的概念,目的也是希望更逼近新聞世界的真理。
記者:新聞界曾經流傳很廣的是陸定一同志的那個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您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新聞是為受眾所關心的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信息傳遞。這裡您增加了“受眾”、“信息”和“傳播”三個要素,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
梁衡: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聞傳播的方式和手段必然會發生變化,對新聞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也許再過幾年或幾十年,又會有更新的概念提出。
為什麼要在原有概念上增加新的要素呢,這是實踐發展的結果,也是指導新時期新聞工作的需要。
首先,增加了“受眾”這個要素。過去我們的新聞是計劃經濟時期的機關報體制,看重新近發生的領導人的活動,很多報道讀者不喜歡看。事實上,世界總是處於運動變化之中,我們不能把新發生的事情都當作新聞,需要有個限定。這就引出了“受眾”這個要素並作為前提。有了這個前提,就為記者的採訪規定了一個范圍,那就是選擇那些為大多數人、或者絕大多數人所關心的、愛看、愛聽的事實去報道,減少了記者工作的盲目性。就拿我講課時經常舉的一個例子來說,某報曾推薦一篇《羊年第一“羔”》的作品參加評獎。說的是農歷羊年即將到來時,記者半夜守在婦產醫院,報道零點過后出生的第一個嬰兒,稱之為羊年第一“羔”。開始大家都認為是好新聞,要得獎,最后到定評階段落選了。為什麼,因為這種新聞除了孩子的父母、親戚關心之外,社會上的廣大受眾並不關心這件事情。
再談“信息”,記者在報道時不可能把原事件端到讀者面前,他傳遞的只是這個事件的信息。雖然事件是一個客觀存在,但一旦變成“新聞信息”也就打上了記者的印記。另外,這些信息可能第一次釋放就反映出事物的本質,也可能要多次釋放后才能反映本質,這又決定了新聞報道是一個連續疊加的過程。如此看來,“信息”兩個字包含了採訪報道的全過程,體現了新聞採寫規律。
至於把“報道”改為“傳播”,主要是考慮到:雖然“報道”也可以理解為“傳播”,但“傳播”比“報道”的外延更廣,而且有一套獨立的規律和方法。比如記者採訪一個事件以后,是選擇用圖像還是文字傳播,若用文字,是用消息、通訊、特寫,還是言論等等。傳播手段不同,效果也會不同。
記者:您提出的“新聞”定義,主要理論依據是什麼?
梁衡:我的新聞定義是在總結了新的新聞實踐和吸收了新的學科、新的理論基礎上產生的。“受眾”這個概念是從實踐中來的,也吸收了新的美學理論。美學上講“接受美學”,美不美最終要看接受者的接受程度。是不是新聞,也要看受眾承認不承認。關於信息,20世紀80年代信息論傳入中國,伴生了好多新學問,新聞學受益最多。我經常講信息不是事實,是事實的信息﹔不是知識,是“毛知識”,還要疊加驗証。比如街上撞車了,你不可能用吊車把兩個出事的車吊到受眾面前,你肯定是通過信息(文字、聲音、圖像等等)傳播,這種信息是加工過的信息,已區別於自然信息。信息固有的屬性,即真實、快速、新鮮、導向(矢量性)等,自然也就成了新聞的個性。
還有“傳播”這個概念,現在有一門獨立的新學科叫傳播學,在大學裡新聞與傳播是兩個不同的專業。傳播學自身有很多的學問和方法。
記者:既然新聞的本質是信息,有沒有一些好的方法可以引導記者從千變萬化的信息世界中尋找新聞?
梁衡:從採寫角度來看,依據新聞的勢態,可將新聞分成3類,即:顯性的(瞬間的),指那些已發生的明擺著的新聞,如突發事件、會議新聞﹔隱性的(穩態的)指那些已經發生,但時間性不是很強,還未被人知道的新聞,如人物新聞、經驗性新聞。這兩類都是在採訪前已經發生的新聞﹔第三類就是預見性新聞,是指預測要發生的,但是還未發生的新聞,如可預見性的事件或發展趨勢等。
“瞬間新聞”要求記者的採寫要“快”,“穩態新聞”要求記者的採寫要“深”。 一個記者到底是去搶“快”還是去挖“深”,要根據個人所處的地位、條件、氣質而定。一般來講,上層的、政治中心的記者近水樓台可以快速搶到新聞,基層的記者,不大容易搶到新聞。但是也不必悲觀,你可以在“深”字上下功夫,可以用生活中典型的人和事去証明那些新發生的、正在變革中的問題。還有對一些大事如戰爭、事變進行預測、分析、預告,這同樣是新聞。許多名記者嗅覺和政治家一樣靈。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