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8期

探析《爸爸回來了》節目的受眾心理

王一星

2014年08月05日08:0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2014年4月浙江衛視推出了大型明星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爸爸回來了》,此節目一經播出就有了較高的收視率,同時也受到了觀眾的熱烈追捧。這檔節目取得不俗成績的背后,是對電視受眾心理准確的把握。本文主要是對該節目的受眾心理進行分析。

關鍵詞:爸爸回來了﹔真人秀﹔受眾心理

2013年,湖南衛視推出了首檔明星親子類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而大獲成功。這一成功直接引領熒屏的親子熱潮,緊接著各大衛推出了多檔親子互動節目如《人生第一次》《好爸爸壞爸爸》《爸爸你好嗎》《改造熊孩子》等,據統計2014年將有二十余檔親子類真人秀節目凸顯熒屏,2014年被稱為“親子年”。在這麼多檔親子類真人秀節目扎推的環境下,浙江衛視推出的《爸爸回來了》突圍成功,收視率一路飆升,收視份額也是越佔越多。在節目好評如潮,引起廣泛關注的背后是對受眾心理的准確把握和分析。

1974 年,美國社會學家卡茨首次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該理論認為,受眾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體,他們基於某種心理需求的驅動來接觸媒介和信息,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逐步使其心理需求得到滿足[1]。《爸爸回來了》正是滿足了某些受眾心理才有這樣不俗的收視表現。

一、求新心理

縱觀這幾年的電視熒屏,必然會發現當下的電視節目已經進入了泛娛樂化的時代,在娛樂化時代裡,真人秀是一個重要因素。當今各大衛視的綜藝節目進入競爭的白熱化階段后,這些節目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情感訪談類(《非常靜距離》)、游戲娛樂類(《快樂大本營》)、相親服務類(《我們約會吧》)、益智博彩類(《開門大吉》)等。明星親子類真人秀的橫空出世,給疲軟的電視熒屏帶了溫暖與快樂。雖然《爸爸去哪兒》作為這類節目的先行者,但是側重點是在旅行中孩子和爸爸通過各種各樣的互動游戲來展現星爸萌娃的特點。而《爸爸回來了》是真實記錄爸爸獨自在家裡帶孩子的全過程。該節目的宣傳統籌王征宇表示,該節目的唯一拍攝准則就是“媽媽不在家”。《爸爸回來了》通過展現爸爸在家獨自帶孩子的48小時經歷,以星爸為賣點,以萌娃為亮點,以兩者之間發生的碰撞為看點,開播之后的收視飄紅,吸引了龐大的受眾群,主要原因還是“新”。

1.新的節目主題內容。《爸爸回來了》是以媽媽不在家,真實記錄48小時內,四對遠離油鹽醬醋茶的明星父親在家獨自帶孩子的過程為主題,平時事業繁忙的老爸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也是頻頻出現趣事囧態。紀錄片式的拍攝和剪輯在不斷提醒觀眾進而弘揚那曾經被我們忽視的父愛。不同家庭的拍攝環境、全新的且風格各異的明星父子情、真實記錄的錄制方式等這些都無疑給節目的觀眾帶來溫暖有趣的視聽享受。

2.新的節目制作包裝。電視技術的進步使制作節目的手段日新月異,也不斷促使新的節目的形態的出現,日韓節目裡動漫卡通元素的應用也進一步影響了我國的電視節目。動漫卡通作為一項朝陽產業,憑借其獨有的風趣幽默、浮夸搞笑、時尚動感等品質使節目的表現力更上一層樓。無疑也吸引了一大批兒童和青少年的視線。在《爸爸回來了》節目中大量運用了生動活潑、風格夸張、內容搞笑的動漫卡通元素,這些元素在節目的后期制作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如節目片頭、片尾、字幕、配音、插圖等。對於觀眾來說很新鮮,使他們能夠在在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裡享受節目帶來的快感。

二、求真心理

最近幾年電視熒屏上最不缺的就是真人秀節目,真人秀節目的熱播讓觀眾不得不懷疑該類節目的“真”,往往我們看到的電視節目都是經過編輯制作、精心篩選、修復美化后而出爐的,尤其對於一些有游戲元素的節目,提前布置和演練是必不可少的。觀眾在這樣並不真實的電視環境下呆的時間長了,內心也越來越需要真實記錄的節目的出現。那麼點滴記錄原汁原味生活的,以“人”為核心的電視節目呼之欲出。《爸爸回來了》作為一面鏡子,在裡面我們看到的是生活的真實,細節的真實、情節的真實、場景的真實,這些都極大滿足了受眾渴望看到真實感的訴求。

1.節目錄制。首先《爸爸回來了》的攝制組在拍攝時採用的是無縫跟拍,貼身拍攝模式,在按下錄制按鈕的那一刻,節目組就已經做好了發生各種情況的預案,絕對不入境不干擾,一直不NG。其次,在拍攝四組家庭的拍攝團隊、設備上也是體現了人力物力的高投入,每個家庭都有充足的工作人員在跟進拍攝,攝像機也是360度無死角的隱藏於家裡的各個角落,“無角度的貼身拍攝”讓很多攝像師不是偽裝在客廳搭的帳篷裡,就是用物體遮蓋住自己的身體隻露出鏡頭,這些都是為了保証小孩子不會在看到攝像機后表現不自然、不真實。最后,海量素材的后期剪輯是一件工程量巨大的任務,呈現在觀眾面前的那90分鐘節目真的在上萬分鐘的素材裡精剪形成的,同期聲和實況記錄讓整個節目更加真實動人。

2.細節內容。在節目裡,我們可以很隨意的發現這些星爸萌娃真實情感的流露。在節目剛開始時,媽媽都要離開家,在看到媽媽裝行李的時候,“萌神”奧莉和“女漢子”小甜心都表現得很貼心,幫助媽媽收拾東西,奧莉還幫媽媽把行李箱拖到門口,她們單純的內心沒想過媽媽會離開。她們的所有舉動都是為了幫助媽媽,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時候都異口同哭起來。星爸們的表現也是流露的太真實,甚至有點讓受眾難以想象,比如賈乃亮在帶著小甜心逛超市的時候,突然便便的女兒,讓“乃爸”束手無策幾秒后,隨機抄起身旁的鞋盒充當“臨時廁所”。日常生活上也會突發這樣的事情,身為時尚明星的賈乃亮這急中生智不是誰都能想到的。老爸們的囧態百出,萌娃們的搞怪可人,每一個表情和動作都是他們內心真情實感的體現。

三、參與心理

參與心理是觀眾觀看節目的時候都會有的一種特殊而隱秘的心理狀態。任何一檔受歡迎的、好看的電視節目都可以激發潛伏在觀眾內心深處的參與意識,讓觀眾在這個過程中情感得到釋放和宣泄,進而獲得感情上的釋放和精神上的滿足。現在的電視觀眾已經不滿足於被動的傳播接受,他們要求積極參與節目、享受其中樂趣。《爸爸回來了》就是通過多屏的互動來滿足觀眾這一需求的。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等開啟同步直播互動,觀眾通過這些屏幕觀看節目、跟進節目動態,同時可以在視頻網上發帖留言、通過微博微信、短信、新聞客戶端、貼吧論壇參與節目討論,如吳尊在節目中直播了微博訪談,認真的回答了微友們的每一個問題﹔節目中會在屏幕下方滾動播出觀眾留言,讓大家一起享受參與節目的快樂。

四、懷舊心理

在西方,懷舊(nostalgia)是一個復合詞,源自希臘文中nostos(返鄉)和algos(痛苦)的組合,字面意思是因為思慕家鄉而引起的痛苦[2]。20世紀西方學者對懷舊有了重新的認識,即對過去的情感體驗,多與快樂的童年時光、溫暖的過去相聯系,作為一種正面的情緒被人們廣泛認可。

《爸爸回來了》正是抓住了受眾的懷舊心理和對過去的情感體驗,通過明星父親給孩子做飯、洗澡、帶孩子玩耍等,父親獨自照看孩子的飲食起居這一系列的日常活動來感召觀眾內心裡那叫做童年的小宇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節目中的內容或多或少都會跟自己的童年有重合的地方,比如王中磊發現威廉面對小獅子有些膽怯時,鼓勵他說:“勇敢過去摸摸它,我給你們拍照,回去就可以跟大家炫耀說你跟獅子合過影啦”這樣的一句話我們小的時候去動物園也曾經被父母這樣鼓勵過。看到奧莉、小甜心、neinei、威廉他們的無憂無慮、天真活潑被無微不至的被關愛,觀眾情不自禁的就會回憶起自己小時候,這是幾乎所有人對於童年的認可。這樣具有普遍根基的懷舊式情感體驗,無疑是擴大了收視群體,增加了節目的收視率。

五、好奇和窺私心理

好奇心理是人們自然地對某一對象關注和感興趣的一種心理指向。他們對四周的環境充滿好奇心,對神秘的、未知的、不可測的事物心馳神往[3]。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都暴露在鏡頭之下,弗洛伊德曾經說過人的好奇心和“窺視欲”是性本能的體現,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尤其對於那些明星來說,我們偷窺的集體更多的是明星們,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公眾影響力,觀眾對他們的私生活,也就是熒幕背后的真實的那個人更感興趣,更有好奇心。

《爸爸回來了》是華誼兄弟執行總裁王中磊第一次參加綜藝節目,他也說這也是最后一次,兒子暴露在熒幕上,家庭和日常生活暴露在鏡頭下,充分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剛承認不久已結婚並已為人父的男神“吳尊”就帶著自己已經快四歲的女兒neinei參加了節目,毫無疑問這極大的滿足了大批女粉絲的好奇心和窺私心理﹔還有賈乃亮和李小璐愛情的結晶小甜心﹔體育明星李小鵬和自己的女兒奧莉﹔這些星爸帶著萌娃首次暴露在公眾面前,滿足了受眾對明星家庭的好奇和窺私心理。

六、偶像崇拜心理

偶像崇拜由來已久,意思就是希望自己能羽化成自己崇拜的對象,獲得和對方一樣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實質就是對自我的心理寄托和行為替代裁體的迷信。

《爸爸回來了》的明星資源這一大優勢很好的吸引了受眾的眼球,“全民男神”吳尊、“溫柔男神”賈乃亮、體操王子李小鵬、總裁老爺王中磊,同時,在節目中還有各種大咖“亂入”,如劉德華、林依輪、孫楊等,這樣的明星配置兼顧到了各個層次的觀眾需求。通過明星老爸們挑戰“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真實記錄他們帶孩子的日常生活過程,這鮮為人知的一面讓受眾在電視機前看到,或為他們出色的表現高興喝彩、或為他們的囧態尷尬著急。電視機前觀眾的感同身受更加鞏固了自己的偶像情結,從而增加了節目對受眾的黏合度。

七、結 語

電視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主力軍,對觀眾的生活影響深遠。電視節目的不斷發展一定要以受眾為本位,全方位、多角度的去研究受眾,看看觀眾現在需要什麼,從而做出滿足受眾情感需求和視聽需求的好品質、高質量、易接受的電視節目。受眾的心理需求在直接關系到收視率,在節目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佔了極其重要的分量,根據電視節目制作原則中的效益原則,受眾緊握著電視節目的生命線[4]。《爸爸回來了》的成功播出無疑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也為以后這樣類型的節目發展提供好的借鑒。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薛婧,黃希庭.懷舊心理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1(4).

[3] 李楠楠.明星真人秀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J].東南傳播,2007(8).

[4] 向碧霞.真人秀節目長盛不衰的奧秘—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受眾心理分析及發展對策[J].青年文學家,2013(8).

分享到:
(責編:董慧(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