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4年·第8期

澎湃新聞:時政類報紙新媒體融合的上海模式【2】

朱春陽   張亮宇

2014年08月25日16:36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創業條件方面,除合適的產品定位外,澎湃在《東方早報》採編團隊的基礎上還新增80余人,擁有3-4億元的創業資金,未來項目團隊將達到400人左右。作為澎湃新聞資本運作平台的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是由原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出資的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為2130萬元。在此基礎上,東方報業由上海報業集團增資,同時引入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弘毅資本、核心管理團隊共同投資﹔其中,報業增資1億元,綠地集團增資1億元,弘毅資本增資2000萬元,管理團隊增資4000萬元,項目總投資量超過2.8億元。[4]既具備人才、資本等物質要素,也擁有東早團隊的理想、激情等人文要素。從當前質量看,內容組織、選題分類、產品設計等都有可取之處。

技術創新方面,澎湃新聞“關於澎湃”的說明中定義為“新聞問答產品”,將重點分辨事件中的真相和謠言,並將核實結果實時更新,優質評論和互動會轉化為內容在首頁呈現。盡管受限於用戶池規模和用戶評論的質量,“新聞問答”目前的效果並不理想,但與其他傳統媒體不同,其記者編輯對互動有著極大的熱情,“我們會去關注那些評論與問答,同時也會積極參與進去,因為我們希望與讀者建立互動,一起分享對於新聞的解釋,或者進行思想上的討論”。[5]因而,這一功能至少在用戶社交黏性和UGC(用戶生產內容)聚合兩個方面,為澎湃的技術創新提供了想象空間。

澎湃新聞面臨的挑戰

澎湃新聞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內容生產方式、用戶結構、盈利能力3方面。

內容生產方式方面,業界已對澎湃當前“打雞血”似的內容生產能力提出質疑。目前澎湃共列出48個欄目,僅7月22日一天即發出120多篇稿件。“每個欄目都由一個小組運營,每組的人員也都相對固定,各小組會每天一起開會,商量選題,有時還會對選題協同操作,做成大的專題報道”。[6]盡管體量已經很大,但是在尚未形成UGC(用戶生產內容)的情況下,澎湃的內容能力與其他商業網站相比是“手工作業”和“工業生產”的差距——生產成本高昂、內容存量有限。以當前20余萬字/天的生產能力來看,澎湃在內容創作、消息供給、稿件水准、質量把控上是否穩定、可持續,都將考驗澎湃團隊以及上海報業集團的支持能力。

用戶結構方面,從社長邱兵的發刊詞《我心澎湃如昨》傾訴的情懷看,期望與之共情的應是60、70后,該年齡段人群無疑與當今社會權貴階層、精英人士、財富人群的年齡結構是重合的,屬於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群體,也符合原有印刷版《東方早報》既有“影響力至上”的目標定位。但是根據CNNIC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30歲以下網民佔比達到57.2%、學生佔比達到25.5%,這一年齡段用戶對時政和社會新聞的需求是增長的,如果澎湃對新聞的態度能夠兼容年輕人群並與之共同成長,那麼用戶結構將成為機遇而非挑戰。

盈利能力方面,作為新媒體產品,盈利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但是澎湃的問題在於並沒有跳出“優質內容→積累用戶→二次販賣→廣告收入”的傳統媒體外生收入模式:(1)澎湃主打的是政經新聞和社會新聞,這類新聞的廣告吸附效應並不強,且澎湃的新聞類型難以實現廣告收入的交叉補貼﹔(2)澎湃的產品定位和價值追求使其難以像“上海觀察”或“界面”那樣採取包月或收費模式﹔(3)澎湃當前的關注和轉發主要來自APP等移動端,而廣告對於移動端的用戶體驗影響遠超過PC端。難以實現盈利的創新模式是缺乏復制價值的,澎湃的產品定位決定了其需要在長期“燒錢”的情況下逐步摸索,那麼尋求多元資本的進入將是當務之急。

澎湃新聞剛剛上線不足一月,實踐情況究竟如何?是否能夠按照預設的產品設計來實現目標定位?這些問題都還很難給出答案。不過,2014年7月22日這一天卻給每個新聞人留下了震撼的記憶印痕:從午夜到凌晨,澎湃新聞都成為微博和微信上刷屏的內容﹔不到24小時,澎湃新聞蘋果手機客戶端的下載量已經位居同類第二位,僅次於騰訊新聞客戶端﹔至筆者截稿時間(2014年8月8日),澎湃新聞新浪官方微博已經積累粉絲13967位。傳統媒體如何與互聯網融合?官方媒體如何打通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作為民間輿論場的核心地帶,微博和微信空間對於澎湃新聞的強勢關注,表明了民間對這一產品的期待和認同。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平台獲得如此的關注已經很久沒有發生過了。我們也期待,澎湃新聞不負眾望,為傳統媒體的新媒體轉型探索出一條成功道路。

(作者:朱春陽,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亮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本文為上海市決策咨詢委員會項目“關於上海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路徑及典型案例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移動互聯網條件下新聞傳播發展新趨勢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詹浩.《澎湃新聞對陣<紐約時報> 重收費還是重用戶》. 速途網(http://www.sootoo.com/content/506011.shtml)2014年8月1日.

﹝2﹞參見澎湃新聞網站“關於澎湃”.http://www.thepaper.cn/about_paper.jsp .

﹝3﹞參見澎湃新聞網站“關於澎湃”.http://www.thepaper.cn/about_paper.jsp .

﹝4﹞裘正義.《傳媒與資本需要相向而行》.《中國報業》2014年7月(上).

﹝5﹞李丹.《親歷澎湃誕生》.“九十九度”微信訂閱號,2014年7月24日.

﹝6﹞李丹.《親歷澎湃誕生》.“九十九度”微信訂閱號,2014年7月24日.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