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時政類報紙的標杆,《紐約時報》的數字化轉型以“付費牆”為標志,試圖從和用戶之間直接交易來改變廣告收入嚴重下滑的困境。向用戶收費的轉型模式因此具有為報業整體尋找未來方向的標本價值。但是,十分遺憾的是,2013年的《紐約時報》收入隻有6年前的一半。2014年年初,《紐約時報》數字版提出了4種盈利方式:發布付費文章,文章內容收費,重磅新聞收費,專欄閱讀收費。根據《紐約時報》2014年第二季度財報數據,來自紙質版的收入佔比73%,數字版收入佔比僅為21%。[1]看起來,時政類報紙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收費的方式是否能夠拯救報紙還有待更多的考驗。
其實,如果從互聯網產業的邏輯來看,一個成功的信息平台最重要的要有自己專屬的“用戶池”,依托用戶與平台之間的高粘度,通過對用戶價值的綜合開發來實現“交叉補貼”效應,即通過對有影響力的群體的綜合性服務,來補貼聚合用戶所支付的費用,並實現最終盈利。
2013年10月上海報業集團成立之后,新媒體業務成為集團發展的重要突破方向,而“澎湃新聞”(ThePaper)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新媒體產品代表。2014年7月22日,澎湃新聞正式上線。作為一個專注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台,其官微稱要“立志成為中國第一時政品牌”。目前“澎湃新聞”已全面覆蓋網頁版(http://www.thepaper.cn)、客戶端(蘋果App Store,安卓市場)、wap網頁版(m.thepaper.cn)﹔同時,澎湃新聞的微博與微信賬號也已經開通,形成了對網民網絡信息傳播關系網絡的全面覆蓋。
澎湃新聞:專業報道引領,互動融合深化的新聞聚合平台
從澎湃新聞的“關於澎湃”的自我說明來看,這一平台具有新聞生產“原教旨主義”和“網絡化生產”的混合特征,是結合了專業新聞組織和網民智慧而形成的新聞聚合平台。
所謂新聞生產原教旨主義特征,在於它突出了近代新聞業向現代新聞業轉型時期的核心特征:新聞和評論的兩分開。按照澎湃新聞的說法,它們“以最活躍的時政新聞與最冷靜的思想分析為兩翼”,不僅提供消息,也提供意見。這一特征,正是現代新聞業形成初期的一個標志性規范,也是新聞業跨越政黨報刊時期,以“客觀性報道”為旗幟,確立自身獨立社會價值的一個裡程碑﹔“真實、公正、客觀、全面”,從此成為新聞專業秉承的核心價值觀。及至《紐約時報》1896年改版以刊登“不污染早餐餐桌的新聞”為價值取向,突出時政新聞的嚴肅性,以區別之前混亂的“黃色小報”時期所形成的新聞業以“聳人聽聞”為特征的社會角色,則標志著報業正式進入“嚴肅大報”引領時期。
但是,新聞專業主義強調的是專業組織的自傲和自律,這一特征和互聯網時代“公民記者”的普遍化有著明顯不同。基於網絡挖掘與開放參與的網絡新聞生產模式雖常常被專業團隊所不屑,但也常常出現“業余的網民”教訓“專業記者”如何更專業地呈現真相的尷尬場景。這一模式也因此讓新聞專業組織在互聯網時代忐忑不安,茫然失措。從澎湃新聞的設想來看,在強調新聞專業組織專業特長的同時,並沒有排斥基於互聯網而形成的新的新聞生產方式﹔而是希望把專業團隊和網民力量整合起來發揮作用。在澎湃新聞的產品特點說明中提到:首要特點是新聞提問,“你的疑惑總有人解答,你的回答總有人注目。” [2]而在內容特點說明中聲稱要打造“開放的內容平台”,“澎湃深知通過自己的內容團隊並不能生產出足夠的優秀內容,因此採取非常開放的態度,接受所有時政思想類優秀內容團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而在澎湃新聞網站頁面的左側,分別以“熱新聞”與“熱追問”兩個欄目來展示專業團隊的產品與熱心網民的追問。
在關於澎湃新聞內容定位中認為,澎湃的內容生產遵循以下4個原則:“通俗但不庸俗,懂批評也懂建設,聽民意但不迎合,談問題也談主義”。“澎湃希望在信息紛雜的時代,由追問洗出真相,為用戶提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與見解”。其實,所謂專業與網民的互動並非什麼新鮮思路,關鍵是媒體能否與網民在互動中共同確認議程,而非傳統思路以專業組織設置議程為主,對於網民的追問和質疑並沒有及時回應,更不要說作為報道修正的參照系。而如果說澎湃新聞要想獲得網絡認可的話,如何與網民一道提高真相呈現的效率是其中關鍵。
澎湃新聞的優勢:目標定位、創業條件、技術創新
產品定位方面,澎湃定位為“專注時政與思想的媒體開放平台”﹔目標是成為“中國時政第一品牌”﹔實現路徑為“互聯網技術創新與新聞價值傳承的結合”。[3]用戶定位為“時政愛好者”,市場目標佔有率定位為“你安裝一個澎湃新聞客戶端就夠了”。關於產品定位的說明共有4點:新聞追問、新聞跟蹤、最便利的分享、清晰簡潔的內容架構。從定位陳述來看,以用戶體驗為中心、方便用戶參與、滿足用戶個性化的要求是定位的出發點。其中,內容架構可謂琳琅滿目,而且時尚大氣,“打虎記”、“中南海”、“一號專案”等等,一共有49類專欄可供用戶選擇性訂閱。具體到內容層面,就已經傳閱甚廣的內容來看,無不涉及當前民眾關心的焦點問題,甚至很多屬於敏感事件與問題(例如“一號專案”甚至專門設立“申訴者”專題,集納了全國各地冤假錯案的申訴者,十分震撼,影響力也非常大),反應快、立場中立、不回避矛盾沖突,澎湃新聞對互聯網時政報道既有格局形成強大沖擊力,表現出上海媒體少有的報道空間和觀點取向,形成與民間輿論場的良好互動。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