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8期

全媒體時代紙媒民生報道應對策略探析【2】

——以大河報2013年以來綠城新聞疊民生新聞報道為例

李 欣

2014年08月26日11:18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探索二:激活讀者資源,靠策劃進行互融互動

在大河報新聞熱線平台,偶爾會有這樣的線索出現:“我喜歡養花,想給大家說說養花的訣竅。”

大河報的百萬讀者來自各行各業,其所長五花八門。如果有人能拿出自己的一技之長參與互動分享,不但能讓其他讀者得到無償的幫辦服務,而且能借此增強讀者和報紙的黏合度,提升大河報的品牌影響力。

通過和部分讀者溝通,我們發現不少讀者能人有通過媒體展示才藝的想法,希望借助大河報這個平台,使自身才藝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

經過初步的摸排調查,我們對組建互幫團有了信心,並打算以招募的形式,讓這些讀者能人報名,組成幫辦團隊,通過不定期組織活動給讀者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幫辦服務。

因此,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民生新聞中蘊藏的互動意識內涵頗為豐富:不僅傳者和受眾之間存在雙向交流的互動傳播,而且受眾之間也存在信息往返的流動﹔在信息分享和使用的過程中,受眾在互幫團中獲得了如同置身朋友圈的感覺,其中既有信息的互動,也不乏情感的互動等等。

搭建互幫平台,促使讀者互助

“前段時間,有一名民間養花高手兌先生告訴記者,幾十年的養花經歷使他積累了不少養花方面的民間驗方,而他也願意靠此無償幫助那些喜歡養花的人。而在我們的城市,有不少像兌先生這樣,在各個領域身懷一技之長的民間生活達人。他們有的擅長玩硯賞魚,有的是教子高手……這些在生活中日積月累的生活絕招,總有我們普通讀者用得著的地方。

“因此,我們打算借3月5日雷鋒日為由頭,從兌先生的公益訴求切入,邀請這些民間生活達人,組成大河生活互幫團,讓這些生活達人靠自己的一技之長輕鬆助人,讓讀者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化解生活煩惱。”

3月4日,首篇稿件《歡迎加入大河互幫團 讓生活更溫暖》見報后反響強烈,不斷有讀者打電話報名加入互幫團,連鄧亞萍的啟蒙教練也報名加入。河南省戶外救援總隊、石佛藝術公社等甚至組團參加。

互幫團的成立,不但給全媒體生活服務平台提供了豐富的幫辦人力資源,而且依靠互幫團組織的“大河公益課堂”也受到了不同讀者群的歡迎。隨著互幫團參與組織的活動越來越多,報名加入互幫團的讀者也多了起來,截至目前已有近200人加入了生活互幫團。

靠策劃,讓讀者和報紙親近起來

今年上半年,大河報綠城新聞推出了“讓才藝牽手公益暨大河生活互幫團招募”“大河公益課堂”“探春季系列——為讀者制作賞花、觀鳥、挖野菜地圖”“大河幫春節特別行動——幫環衛工免費洗澡”“大河生活互幫團母親節特別行動”“端午節特別行動——互幫團達人幫你包粽子”“鄭漂記憶 城中之村”等一系列策劃,都在讀者群中引發了很大反響,為不同層次的讀者提供了和報紙互動交流的平台,讓讀者有了展現自我和釋疑解惑的機會和空間。

我們之所以不斷通過策劃活動,強化和讀者的互動,就是想靠此讓讀者多一些親近報紙的機會。而和讀者距離最近的民生新聞,更應該充當讀者和報紙的連心橋、潤滑劑的作用,靠組織活動經常進行互動,增強報紙和讀者的黏合度,使得大河報的品牌影響力在大大小小的策劃活動中得以彰顯。

探索三:為不同的讀者群“私人定制”民生新聞

大眾傳播時代已經變身為大眾傳播和分眾傳播並存的時代。當網絡的分眾化傳播無孔不入的時候,傳統紙媒也不能完全奢望靠一碗燴面就能喂飽所有讀者,需要給不同的讀者開小灶,進行“私人定制”。“雅俗共賞”,爭取讓更多的讀者都喜歡,是不少紙媒追求的目標。但如果把民生新聞也往公眾新聞方向去靠,問題就來了。因為過多兼顧所有讀者的口味,會使欄目定位過於泛化,導致欄目做得不深不透,毫無特色,不但無法兼顧所有人,反而會失去大量的目標受眾。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民生新聞的信息流向並非一對一傳播,對於都市報這種大眾傳播媒介來說,分眾化、“私人定制”並非目的,而只是手段。大眾化與分眾化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要通過分眾化的手段實現大眾化的需求和目標。具體到民生新聞來說,就是要以多樣化的分類、策劃、活動滿足廣大讀者多層次的需要、多類型的心理和多樣式的需求。

為了讓大河報綠城新聞的讀者看到更為適合各自胃口的“特色菜”,從2014年3月16日起,綠城新聞開始推出“大河公益課堂”欄目。

這一欄目依托大河生活互幫團而組建。根據讀者不同需求和不同讀者的喜好確定公益課堂主題,並邀請對這一領域有實戰經驗的生活達人給讀者釋疑解惑,從而將不同愛好不同興趣的讀者黏合在一起。

比如,我們在春暖花開之時,邀請互幫團養花達人給喜歡養花的讀者舉辦家庭養花方面的講座。由於會議室空間有限,我們限定了50人的名額,沒想到講座信息見報當天不到上午10點,50個名額就報完了,直到第二天還有不少讀者打電話咨詢沒報上名的能不能去旁聽,甚至還有讀者通過熟人找到我們的記者求情,“沒報上名,能否去站著聽聽,保証不佔用座位”。活動結束后,記者將鄭州適合養哪些花、如何根據本地氣候和土壤在陽台養花等鄭州市民不容易在書本、網絡上獲得的養花知識等寫成稿件刊發,以方便那些沒到現場但又喜歡養花的讀者閱讀。一名讀者在聽了大河報的公益課堂后很感慨:“我以前養的梔子剛開始還挺好的,可慢慢就枯萎死掉了,我看養花方面的書籍,上網百度查,百法用盡也不中。聽了鄭州的養花高手一講才明白,這和鄭州的水質有關,澆水時加點硫酸亞鐵就行。”

今年五一小長假前,我們根據戶外旅行者急需爬山、露營等戶外旅行常識的情況,舉辦了“小長假如何安全出行”的公益課堂﹔端午節前,我們推出特別行動,跟生活達人學包無繩粽子……截至目前,公益課堂已連續舉辦了十余期,均得到了不同讀者群的熱捧。雖然每次有幸到公益課堂聽講的讀者最多也就一二百人,但因依據公益課堂內容而撰寫的報道,卻能讓更多有此愛好的讀者受益。

所以,民生新聞講究貼近性,提倡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但要想真正做到貼近,就得知道不同的群體喜歡什麼樣的東西,而非靠一張面孔貼近所有群眾,而是通過分眾化給讀者穿上各自喜歡的貼身小棉襖,通過分眾化的內容實現向大眾化的拓展。

新嘗試引來讀者贊譽

“全媒體生活服務平台”推出后不到一周,后期負責稿件統籌的記者就欣喜地發現,不但求助類線索明顯增多,而且一條二三百字的小求助稿件發出后的反響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料。2013年11月18日,在刊登的信息中,一條“幫小狗找新家”的消息,反饋量出乎意料的火爆。由於小狗的主人不願公布私人電話,96211就成了小狗主人與讀者交流的平台,當天就接到51位市民的電話,表示想要領養。而其他求助電話,讀者反饋也非常積極。

這說明,雖然這個版面刊登的全是小事,但關注的讀者並不少。如今,諸如此類的求助、換物類線索,全媒體生活服務平台已經刊發了五六百條,絕大部分都得到了解決,不少求助者還在問題解決后特意給記者打電話表示感謝。

我們注意到,在這五六百名讀者問題得以解決的背后,是數千名甚至更多的讀者看到報道后,紛紛伸手相援、互幫互助的結果,而讀者這種高頻率互動,無疑會大大增強報紙對讀者的吸引力。依托大河生活互幫團開設的每周一期的大河公益課堂,每期都報名火爆的情況表明,讀者是非常需要這些精細化的生活服務的。

2014年5月,大河報組織了一次讀者座談會,不少讀者主動說:“綠城新聞現在變得很好看,接地氣,說的都是老百姓身邊的事兒。”

讀者的口碑讓我們受寵若驚,也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而這也說明,所謂民生新聞,就是要凸顯滿足讀者需求,凸顯服務讀者誠意,凸顯圈子交際動能,你真正把讀者訴求當回事了,讀者才會真正認可你的報紙,否則所謂大眾媒體就成了採編人員的自娛自樂。

參考文獻:

[1]孟建,劉華賓.對“電視民生新聞”現象的理論闡釋——以安徽電視台〈第一時間〉欄目為例[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7).

[2]岳建輝.民生新聞要“出彩”[J].新聞愛好者,2010(10上).

(作者單位:大河報社)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