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8期

電視語境下的語言符號表達【2】

田鈺佳

2014年08月26日11:36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二)証實傳播事實。人類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大多是通過耳聽、眼見、身臨其境這三類接觸的。這三種接觸等級一級比一級真實,一級比一級可靠。在電視語境中,耳聽主要靠語言符號,眼見主要靠非語言符號,但二者的結合就形成了身臨其境的第三類接觸,這種接觸能夠獲得受眾對傳播事實的信任度。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觀眾眼見的非語言符號的傳播証實了耳聽到的語言符號的傳播。其實大眾傳播學一直有一個觀點,認為非語言符號的傳播比語言符號的傳播更為真實可靠,因為人們往往能通過意識控制語言的表達,但卻控制不了非語言信息的傳播。所以在電視語境中,要想強化信息傳播的真實性,非語言符號和語言符號的結合必不可少。

(三)互為補充。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傳播過程中都有一些弱勢,需要對方的補充。非語言符號不擅長表述邏輯關系,不擅長闡述復雜的前因后果,但在具象信息的傳遞上更具優勢﹔而語言符號恰好對非語言符號所不擅長表現的內容更有表達力度。二者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需要彼此的配合。

但是符號表達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意義表達一致的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結合表述會提高受眾的接受度,而當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相背離或者聯系不緊密時,也同樣會削弱信息的有效性,並讓受眾產生不適感。

四、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電視語境中的改變

客觀而言,這種改變,更多地發生在語言符號身上。語言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傳播符號,對於大部分的大眾傳播媒介而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語言符號佔據傳播與表達的主導地位。

在大眾傳播媒介產生之前,人類在使用語言符號傳遞信息的過程中就已經注意到了非語言符號在其中產生的作用。“百聞不如一見”,雖然傳播的主要符號是語言符號,但是人們更願意相信眼見的非語言符號所傳遞出的信息的可信度。同樣,在人們的生活中,人際傳播語言符號的使用也明顯考慮到了非語言符號對其產生的補充作用,出現了省略指代的語言符號使用規律。

大眾傳播媒介出現之后,見於報紙、雜志、廣播等媒介中的語言符號的運用往往隻涉及一種接收通道,即純粹的看或者純粹的聽。這就使語言符號的使用非常完整並且規范,它需要獨自承擔起全部的表述意義的任務。

電視的出現,讓語言符號的使用再次出現了一個新的語境,既有人際傳播語言符號使用中的不完整性特點,又有大眾傳播媒介語言符號使用中的規范性特點。語言符號的表達在電視語境中和非語言符號發生了碰撞,從而產生了一些新的變化。

(一)語言符號的使用往往更注重考慮引導受眾對非語言符號的關注。在電視傳播過程中,有很長一段時間內,業內都在爭論信息傳播過程中到底是畫面為主還是聲音為主。不論爭論的結果如何,都証實了一點,就是電視的傳播需要考慮兩者之間的敘述比重。中國傳媒大學的徐舫州教授在講述電視解說詞寫作時,曾經指出這樣一條規律:概括而言就是在電視語言符號使用中,需要有一個潛台詞,那便是“請看畫面”。在電視這種視聽語境中,語言符號敘述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被非語言符號給替代了,如果再用語言符號來重復敘述,就會產生符號的無意義疊加。所以,在電視語境中,語言符號變得不那麼細致和具體。

例如:“大批民眾圍在警戒線外,打出‘歡迎連戰回家’橫幅,期待著連戰的到來。”

“不少北京民眾早早就守候在老舍茶館外,甚至有人還拉起橫幅,表達心情。”

上面兩種表達方式中,第一句是報紙的表達,第二句是電視的表達。在電視新聞中,橫幅的具體內容被非語言符號替代了,這就是語言符號在電視語境中對非語言符號的尊重,讓非語言符號承擔了具體而細致的描寫。

(二)代詞被大量使用。這其實也是語言符號在引發觀眾對非語言符號關注度過程中的一種具體體現。語言符號中的代詞和非語言符號中的畫面傳遞的是相同的信息和意義。語言符號中的大量代詞其實也和電視語境的出現密切相關,因為電視語境滿足了受眾看的通道和聽的通道同時作用的需求。代詞的使用頻率在電視語言符號表達中非常常見,並成為不可替代的一個特色。

例如:“這是以中國傳統功夫聞名天下的嵩山少林寺。”

“這就是小武僧。”

“別人都叫他小黑。”(選自電視片《少林小武僧》)

上面三句話是在電視表達中經常出現的方式,用代詞來關聯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既省略了信息傳遞的重復性,又明確了信息傳遞的准確性。

(三)語言符號的敘述特點和敘述模式發生了改變,具體表現為思維的跳躍性和語言符號的省略性。在傳統的語言符號使用過程中,它自身會組織整個敘述結構,語言符號的運用有嚴格的起承轉合,有嚴謹的邏輯關系。而在電視中,語言符號的表達似乎變得不太連貫和不太具有邏輯性。

例如:“丁村,這個中原最古老的村落,谷物加工的歷史已有上萬年。附近曾經出土過中國最古老的石磨,証實了這一點。?面,是中原女孩子在成為女人的成長中,必須要掌握的生活技藝。”(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之主食的故事)

從丁村到?面,具有語言邏輯上的跳躍性,但二者的結合是通過畫面等非語言符號連接的,它們中間的段落停頓並沒有體現在語言符號表達體系中,而是通過非語言符號完成的語句和段落的起承轉合。

(四)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電視表達過程中還可能出現意義的指向性差異,但卻能給予受眾新的理解。這指的是在電視語境中,語言符號的傳遞信息是A,非語言符號的傳遞信息是B,但它們同時出現在相同的時間段,雖然各自意義不同,但卻矛盾統一在兩者的結合中,傳遞給受眾新的意義。

比如在電視紀錄片《筑夢2008》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小運動員乃若愚因為傷病不得不臥床休息,暫停一切訓練與比賽,而她的室友們卻在打包行李准備參賽。編導在表達過程中採取了這樣的編碼模式:

A語言符號信息是:記者問:“你喜歡體操嗎?”江鈺源答:“哎呀,也不是喜歡,體操有的時候太累了。但是可以先有苦,再有甜。”

B非語言符號信息是:運動員乃若愚在床上看一本書,聽到對話,煩躁地將書合了起來。

從表面看,A和B的信息是差異性的、不對等的,但是這種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組合卻能夠使意義的傳遞更有深度,它已經不是簡單地在強化A或者B的信息,也不是在配合語言表達中的跳躍性,而是產生了新的意義指向,而且這種意義指向在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配合下更有內涵,更易打動觀眾產生新的思考,能夠滿足觀眾想到卻表達不出來的情感理解。

五、結 語

傳播學者梅洛維茨提出的“媒介本身就是一種環境”的觀點在電視這種媒介上體現得更為明顯。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電視在它的傳播過程中對人際傳播特點的引入與深化,使它所使用的傳播符號緊密聯系並互相影響。電視的語言符號表達必須考慮電視語境下電視修辭的特點,它不是以電視的單位語言為主要研究對象,它研究的是電視語言的整體意義和表達效果。﹝6﹞正因為此,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在電視語境中才有了上述特點,並深刻影響著信息的傳播。

參考文獻:

[1]畢一鳴.廣播電視語境和適應性語體[J].新聞知識,2004(7).

[2](法)約瑟夫•房德裡耶斯.語言[M].岑麟祥,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10.

[3]朱阿強.電視新聞節目也要講故事[J].新聞愛好者,2012(6).

[4]黃匡宇.當代電視新聞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06.

[5]斯蒂芬•李特約翰.人類傳播理論[M].史安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80.

[6]王晴川.電視新聞作品的語言藝術和修辭[J].新聞愛好者,2012(9).

(作者單位: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