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大學生群體媒介接觸行為的傾向性研究【3】

——以浙江大學本科生為例

江素珍

2014年10月27日14:2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討論與結論

根據前述研究發現,本文將進一步探討大學生媒體接觸和新聞接觸的總體特征和傾向性。

一、大學生接觸媒體的總體特征

(一)權威性與接近性相結合的媒介接觸習慣

對報紙、廣播、這兩種傳統媒體的選擇上,存在著權威性和接近性的傾向。權威性體現在僅僅對《人民日報》和“中國之聲”這兩種全國性的主流報紙和廣播媒體的選擇比例就達到了18.3%和63.6%。大學生對黨報的熱衷程度雖然不高,但在選擇他們認為重要的新聞時,他們更傾向於在《人民日報》上選取。在選擇廣播媒體時,這種權威性的傾向就更加的明顯,因為在紛繁復雜的廣播媒體中,有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都選擇了“中國之聲”。這說明,在接觸傳統的報紙和廣播媒介時,大學生群體更傾向於選擇具有權威性的中央媒介。在接近性方面,因為被調查者所處的地區是浙江省,因此他們在選擇媒介時,也會較多地考慮浙江地區的媒體。例如,在報紙媒體的地區分布上,浙江地區的比例就達到了15%。廣播媒體所在地區的分布上,浙江地區的比例更高,達到了30.4%。權威性體現的是主流媒體的支配地位,雖然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比較強,在日常的行為舉止中,有一種消解權威的傾向,但是,在正式的媒介接觸和選擇過程中,他們還是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權威媒體的控制。接近性體現的則是地方媒體的優勢,也體現出學生群體尋求認同感的一種普遍心理。

(二)地域選擇上的集中性與多樣性

在報紙、廣播、雜志這三種涉及地域性的傳統媒體的選擇上,大學生群體的選擇傾向體現出兩方面的特征,一是集中性,二是多樣性。集中性體現在他們所選擇媒體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地區:北京、廣東、浙江和上海,這四個地區的總體比例達到76.48%。與這種地域選擇的集中性特征共存的是,選擇的多樣性。對於傳統媒體的選擇上,大學生群體不僅選擇了國內的媒體,而且還選擇了國外的媒體,這些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在這四個國家的媒體選擇上,又對應第一個特征,即權威性與接近性。美國是全球媒介最為發達的國家,這種權威性甚至影響到了中國大學生的媒介選擇。日本、韓國、新加坡這三個國家均為亞洲國家,體現出一種全球意義上媒介選擇的接近性。

(三)新媒體接觸的去官方化

被調查者對與網站的接觸主要集中在綜合性的門戶網站上,對於傳統媒體的官方網站接觸得較少,這一方面體現出傳統媒體在新媒體轉向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也體現出大學生群體新媒體接觸的非官方化。他們更傾向於接觸那些開放性和自由度更高的網站信息,對於傳統媒體的官方網站,他們則較少接觸和選擇。

二、大學生接觸新聞的總體特征

(一)新聞選擇上的短小性

無論是傳統的報紙新聞還是網絡新聞,被調查者在選擇時都傾向於選擇短小易讀的新聞內容。這集中體現在大學生所接觸的報道類型和報道篇幅上。對報紙新聞的選擇上,消息的比例達到了57.8%,在選擇網絡新聞時,消息所佔的比例更高,達到了68.9%。這說明消息這種短小精悍的新聞體裁更受到大學生群體的青睞。對於通訊或深度報道這些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深度閱讀的新聞體裁,大學生群體則接觸得較少。這同時也體現在新聞報道的篇幅選擇上,對於報紙新聞和網絡新聞,被調查者選擇的篇幅都集中在兩千字以下,對於兩千字以上篇幅的新聞報道選擇較少。這說明大學生群體缺乏深度閱讀的習慣,日常媒介接觸活動中較多地進入到一種快速瀏覽和淺閱讀的模式中。

(二)對政治和民生新聞的關注度高

在報紙新聞的內容選擇上,政治新聞和民生新聞的比例達到了66.7%。同樣,在對網絡新聞的內容選擇上,政治新聞和民生新聞的比例也達到了57.8%。這與美國學者關於年輕群體的媒介接觸傾向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美國學生群體對於政治新聞的關注度不高,他們更多地關注的是娛樂信息。但在本研究中,中國的學生群體對政治新聞的關注度很高,他們對政治抱有很大的熱情。

(三)對國內新聞的關注度高

在被調查者所選擇的他們認為重要的報紙新聞中,國內新聞的比例達到71.1%。在網絡新聞的選擇上,國內新聞的比例也達到了77.8%。這表明大學生群體在新聞選擇的傾向性上,對國內新聞的關注度遠遠高於國際新聞。

(四)新聞選擇的負面傾向

在本研究中,負面新聞是指那些對於負面事件進行報道的新聞。而並非是從新聞的真實性與否角度出發的。負面報道是“集中於那些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准相沖突的行為,及像犯罪、丑聞、性攻擊、事故和自然災害等類似的反常事件” 。一般認為正面報道更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負面報道則有一種歪曲社會整體形象的危險。但有學者認為“不管是對正面信息的報道或是對負面信息的報道,隻要掌握客觀、適中、平衡等原則,都具有檢測環境、驅邪匡正、協調利益、和諧社會等功效與價值” 。因而從本質上而言,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都是媒介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不存在好惡之分。但從受眾的接受角度而言,對信息的選擇傾向則是其價值觀的一種體現。大學生群體對負面新聞過多地關注,一方面說明他們對社會現實的擔憂,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在價值傾向上對追求“正能量”動力的缺乏。

注釋

Sharon E. Jarvis, Natalie Jomini Stroud, & Austin A. Gilliland (2009).College students, news use and Trus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Zheng Wang, John M. Tchernev, & Tyler Solloway 2012,A dynamic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social media use, needs, and gratification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Kiousis, S. 2001, Public trust or mistrust? Perceptions of media credi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Dimmick, J.2003,Media competition and coexistence: The theory of the niche. Mahwah,N.J.:Lawrence Erlbaun Associates.

彭少健、張芹,2008,《浙江大學生的媒介接觸與使用現狀考察分析》,《中國廣播電視學刊》第4期。

張欣、項國雄,2005,《當代大學生媒介接觸狀況對其成長的負面影響探討》,《新聞界》,第6期。

張威,1999,《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國際新聞界》第1期。

朱清河,2008,《美國負面新聞報道的社會價值及其啟示——以近年來普利策新聞獎評獎為例》,《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

作者簡介:

(1988.01.01— ),女(漢族),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惠丹(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