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4年12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為價值搭台 向品質致敬——

專訪上海市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徐炯

 高 方

2015年01月04日15:16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紹興路是上海有名的出版街,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故事會》等著名出版社及刊物編輯部聚集於此﹔這裡還有一幢鵝黃色的西式老房子,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坐落其中。吱吱作響的柚木樓板,用彩色玻璃鑲拼成的長窗,屋內書香難掩、窗外梧桐環伴,給它增添了歷史感和溫馨感。對徐炯局長的專訪就在這金秋午后的“保護建筑”裡。

媒體融合的關鍵點——傳遞優秀基因

《傳媒》: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媒體融合指明了方向。請問,在推動媒體融合方面,貴局採取了哪些舉措?您認為下一步媒體融合發展的重點是什麼?新聞出版人應當如何轉變思路投身融合?

徐炯: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但不能簡單地理解和操作這件事。當然,發展有個過程,總歸要從簡單的理解、簡單的做法開始。融合發展並非始自今日,我覺得在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有必要不時地總結得失。據我觀察,這方面至今做得比較多的是兩件事情,一是各家傳統媒體紛紛搞了數字化內容的發布平台,包括網站、手機報、移動客戶端、微博、微信等,但坦率說大多數的影響力有限,因為“勢單力薄”,就算是一個集團十幾家媒體的內容集合,也無法跟商業網站大范圍搜尋抓取、再篩選做成的內容聚合匹敵。二是出版社把紙質內容轉成數字文件。我們局花了4年(2010年—2013年),投入2000萬元支持上海的出版社將5萬多種有再開發價值的圖書數字化,但如果不走好下一步,就是商業化開發——把這些米煮成飯,意義不很大。這下一步走起來不容易,首先是版權保護問題,另外還有數字版本的標准統一問題。現在電子書走不同的出口,比如Kindle平台和其他銷售平台,要做成不同的版本,好比有了米,要煮成不同的飯。《深化新聞出版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統一標准的問題,我非常贊同。

《傳媒》:您認為媒體融合的關鍵點是什麼?

徐炯:融合發展的關鍵點在於傳遞優秀基因。傳統媒體數字化內容的發布平台為什麼做不好,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覺得如今講得不夠多的一個原因,是傳統媒體在試圖追趕的過程中有意無意丟失了自己的優秀基因,反而跟隨商業網站東施效顰,諸如搞“標題黨”“網曝”,把什麼新聞都娛樂化,甚至為了搶眼球不辨真偽發布假新聞,這些現象見諸傳統媒體本身,在它們的數字平台上更多更嚴重。傳統媒體有優秀基因,包括社會責任擔當、恪守新聞真實性等專業規范以及深入現場深度採訪。我們痛心地看到,有的傳統媒體和它們搞的新媒體,是兩種氣質、兩張面孔——這也能稱作“融合發展”?我認為,傳統媒體本身品質不行,沒有特色,乏人問津,它的數字產品一定也乏人問津。有些傳統媒體的新媒體也試圖做內容聚合甚至加添了視頻,但商業網站早已牢牢佔著位置了,這就很難破土而出,不可能長大做強。

《傳媒》:如何傳遞傳統媒體的優秀基因?

徐炯:傳遞優秀基因靠的是人。國內許多報紙已經虧損,靠什麼還能不關門?無非是政府直接補貼或給予資源間接支持﹔有的搞其他產業如商業地產,或許賺了錢可以“反哺主業”,但且慢高興,這塊地如果給專業的房地產商來開發,創造的財富是不是更多?還有的媒體淪落到敲詐勒索。我們有必要冷靜思考,報紙的這種生存狀態是不是正常?我以為,主管部門尤其要認真考量。首先,政府資源支持媒體應該有選擇性,重點扶持一部分優質報紙及其融合發展,而不是給所有報紙“上呼吸機”。對報紙搞長不大的甚至舍本逐末長歪了的新媒體,則要制止。其次,報紙(接下來可能也包括電視台)要善用有限資源,與其把錢花在建網站、搞技術、搭平台上,弄些沒多大成功可能性的項目,不如花在人的身上,讓記者、編輯有更多機會去深入採訪,開闊眼界,豐富經歷,在他們身上植入和培育優秀基因。今后他們就能把優秀基因帶到新媒體。越來越多傳統媒體的記者、編輯將轉進新媒體,這是大勢所趨,而這些新媒體很可能不是從報紙繁衍出來的自己的子孫。傳統媒體的領導者要有長遠眼光、高遠境界,要有使命感、責任感,此所謂“功成不必在我”,主管部門則要督導推動。新陳代謝是自然規律,指望報紙長生不老,或者一定指望由自己培育出新媒體接自家的班,恐怕是感情用事,結果很可能虛耗了資源、錯失了時機。

《傳媒》:此前,“今日頭條”版權糾紛案鬧得沸沸揚揚,傳統媒體在融合發展之路上遭遇“版權之困”,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作為上海市新聞出版及版權的行政管理機構,這方面有什麼考慮?

徐炯:我很關注“今日頭條”問題,看了一些版權專家寫的文章。你知道我過去也是做報紙的,對這樣的“版權之困”有切膚之痛。跟商業網站的新聞版塊競爭,報紙新聞必須揚長避短,也就是說,要更加追求深度、追求質量、追求獨創性,要深入現場,這意味著投入更多成本,但如果這些辛苦勞作的成果被網站隨意抓取為其所用,誰還看報紙?誰還給報紙投廣告?報紙豈不是在用自己越來越來之不易的資源養肥競爭對手?但新聞報道的版權問題比較復雜,因為版權的核心要素是獨創性,一部分報道談不上獨創性,比如是記者根據現成的新聞發布素材稿改寫的,或是對同一個人的講述的記錄整理﹔但同時,另一部分報道有獨創性或有相當的獨創性——是不是可以分類,對后一類的報道給予版權保護?我對版權所知有限,這需要法律專家來說清楚,但我很肯定,如果獨家、優質的報道誰都可以隨便拿來轉載,報紙沒有生路,它的新媒體也沒有生路,融合發展之路走不通。

同時必須說,傳統媒體的人缺乏版權意識。不少商業網站是給報紙付點錢獲取轉載權的,但少得可憐,報紙居然接受。報紙和記者,都以自己的報道被大網站轉載而自得,根本不去想對方是不是不勞而獲。還有,許多報紙及其新媒體自己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這就沒法指責人家復制、粘貼你的東西了。

我們局對此想做兩件事:一是組織版權專家研討此事﹔二是在媒體從業人員中普及版權知識。另外遺憾的是,如今做版權相關報道的記者也很稀缺。

這兩年我們局一直在積極探索互聯網環境下的版權保護。2011年,我局指導和協助8家在上海同行業中領先的網絡游戲、網絡文學和網絡視聽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上海網絡版權自律聯盟,並簽署版權自律公約,目前聯盟會員數已擴充到20家,進一步覆蓋到包括網絡購物、網絡音樂、網絡體育等在內的互聯網版權重點監管領域。聯盟成員一方面彼此監督制約,較有效地制止了相互侵權行為,一方面開展合作,互相交換自有版權,節省了用於購買版權的資金。提高網絡監管效率,必須“以技術應對技術”,今年我們已啟動上海互聯網出版內容監管平台建設。下一步希望在以版權保護支持媒體融合發展上有探索、有進展。

下一頁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