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高語境與低語境交際中的隔閡及其傳播策略

汪 聰

2015年01月05日14:0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美國人類學家霍爾(Hall)把語境分為高語境與低語境,以之分析文化的多樣性,霍爾認為不同的語境下,信息意義的編碼解碼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正是當前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中一系列誤解、隔閡的直接原因。如何區分高、低語境差異,探尋恰當的傳播策略,進而克服不同語境下的交流麻煩,是中國跨文化交際頻繁的二十一世紀裡,走向世界、合作共贏的必備素質。

關鍵詞:高語境﹔低語境﹔跨文化傳播﹔面子理論

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地球村已經成為現實,不同文化群體間的跨文化傳播成為常態,跨文化傳播的主體正在從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學術精英轉變為普通的社會大眾,雖然針對跨文化傳播的研究由來已久,研究成果建樹頗豐,但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文化群體間沖突依舊,誤解猶存。

霍爾指出“文化就是交際、交際就是文化”,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必定是建立在對兩種不同文化差異的深刻認識上,大家應該從不同語境代表性的國家來探尋、解析高語境與低語境的文化差異、傳播隔閡,尋找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

一、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

高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與低語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由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最早在1976年在《超越文化》中提出。這一對概念的提出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了新的視角,指出了任何交際的雙方都會受到其所處的社會人文關系環境、具體的交流情景的影響,拓寬了人們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視野。

霍爾認為考察具體的語言交際活動,不能回避交際雙方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他將語境研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開創性的將語境劃分為“高語境”和“低語境”。

在高語境文化中,大部分信息存在於物質語境中,或內化於交際者的思維記憶深處,信息的傳遞和編碼取決於社會文化環境和交際者所處的具體情景,顯性清晰的編碼所負載的信息量相對較少,人們對交際環境的種種微妙的提示較為敏感。在低語境文化中正好相反,人們在交際時,大量的信息通過顯性直白的編碼承載,隱性的環境傳遞出相應的信息和情景,暗示的信息較少。

也就是說,低語境文化中的交際雙方,習慣用語言本身的力量來交流。不過這種區別並不是絕對的,高語境和低語境並不是涇渭分明,因為在實際交流中,這兩種類型的交際類型可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時存在。

二、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交流的特點

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及交際的特點,路斯迪格(M.W.Lustig)等學者曾加以概括如下:

1.高語境文化:(1)內隱,含蓄。(2)暗碼信息。(3)較多的非言語編碼。(4)反應很少外露。(5)圈內外有別。(6)人際關系緊密。(7)高承諾。(8)時間處理高度靈活。

2.低語境文化:(1)外顯,明了。(2)明碼信息。(3)較多的言語編碼。(4)反應外露。(5)圈內外靈活。(6)人際關系不密切。(7)低承諾。(8)時間高度組織化[1]。

由上可見,高語境文化主要依賴於人們思想預先設定的、先人為主的程序來傳達信息,如許多不成文的傳統習慣,不言而喻的價值觀和社會普遍公認的行為模式。而低語境文化,它強調理性和邏輯,也就是以理性的做法為基礎,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通過明確的語言傳達清晰的信息。

三、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間的傳播隔閡

在交流方式的一些基本層面上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和隔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不同的表達方式。高語境文化下中國人和他人產生意見分歧時,盡量避免與他人正面交鋒和對立,以免互傷情面。在否定對方意見時總希望對方明白自己的暗示,這樣既能保全對方的面子又可以不傷感情。而低語境環境下的美國人講究直面矛盾,就事論事,什麼都擺在桌面上解決。所以中國的高語境交流方式常常讓美國人覺得不得要領、模棱兩可,甚至得出中國人不誠實的偏見。而美國的低語境交流方式也讓中國人覺得有些不講情面、沒有禮貌、不顧及他人心理感受。例如,劍南春酒廣告:唐時宮廷酒,盛世劍南春,廣告並沒有直接標榜產品,卻以“唐時”、“宮廷酒”兩個詞表達出來劍南春產品悠久的歷史和高貴的品質,產品廣告意味含蓄深長,婉轉卻又透露著自信。

而美國則習慣用直接、簡練的表達方式,美國著名體育品牌Nike的廣告語“JUST DO IT”,意思是“就去做吧”,不僅直接簡練,還符合青年人想做就做,追求自我的個性,營造了一種痛快淋漓的爽快感。但在中國這句廣告詞卻招來諸多爭議,有人認為“do it”有粗口的嫌疑。

2.不同的風俗習慣。由於生活環境不同,各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禮儀風俗和避諱、禁忌。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主張長幼有序,尊敬師長,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國文化中,主張人人平等,等級和身份概念相對淡薄,在稱呼和交談時較少受等級和身份的影響,不像東方文化那樣講究禮節。

例如,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訪問上海,在參觀一個社區時,一群幼兒園的孩子們有組織地用英文高聲歡呼“熱烈歡迎克林頓爺爺”。克林頓微笑示謝,但多少有一點兒遲疑。就在此刻,一個三歲的男孩卻直呼“克林頓,克林頓”,倍感親切的克林頓抱起了這個孩子[2]。實際上,克林頓的態度恰好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西方,稱呼某人“年老”是無禮的,含有蔑視的意味,西方老年人都不願老,不服老。而中國,“老”指德高望重,是敬稱。

3.不同的價值觀。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在各自歷史的長河的積澱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念,各不相同,根深蒂固,不同的價值觀對世界、事物的理解、反應各不相同。

《易經》中說:“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這句話的意思是,謙虛有道德的人,總是以謙遜的態度,自守其德,修養其身。自古以來,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中,人們極為重視“謙虛”,可以說“謙虛”是中國人的美德。所謂“謙虛”就是較低看待自己,而較高看待他人的心理和行為,是低己高人,以人為師的心理和行為。而謙遜的含義在英文化中就是“減少對自己的表揚,而不是根本不要自我表揚”,因為西方式的謙虛是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的[3]。

知名美國社會研究學者鄧炎昌教授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記錄了一則故事:有一次,幾個中國人到一位比較富裕的美國人家裡去做客,主人引他們參觀自己的住所,中國客人說:“你們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婦聽了十分高興,按美國習慣笑著回答說:“謝謝”。有些中國客人對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來,在餐桌上談話時,主人對大學畢業不久的中國女翻譯說:“你的英語很好,很流利。”女翻譯謙虛地說:“不!不!我的英語說得很不好。”主人沒想到她會這樣回答,感到有些迷惑不解[4]。

下一頁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