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人才培養機制改革

——近期媒體招聘啟事引發的思考

王 敏

2015年01月05日15:0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聞業態正在發生極大的改變,新聞人才需求也隨之出現不斷改變,呈現出一些迥異以往的新特征。從業界需求變化反觀我國目前的新聞教育,明顯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脫節與危機,主要體現在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設置、師資隊伍、教育資源整合、實踐渠道等方面,導致傳媒市場出現結構性人才供需失衡現象。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教育﹔人才培養﹔跨界

回顧歷史,新聞教育自誕生之際就伴隨著這樣一種爭論:新聞是否只是一種“邊做邊學”的技藝?新聞是否需要大學來專門培養?這樣的爭論一直持續下來,演變為關於通識教育還是專業教育、人文教育還是技能教育的取向之爭[1]。時至今日,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新聞業態本身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新聞人才需求也隨之不斷改變,因此,新聞教育理念再度面臨新的轉型和爭議。

一、傳媒人才需求正在結構性改變

2014年2月,一封《致未來的合伙人》的招聘信在傳媒圈子裡廣為流傳:這裡有一個機會,或許你多少已經聽說過。我們正在籌備一個互聯網創業項目……這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我們將為中國2億投資者提供能夠撼動資本市場的財經原創資訊產品﹔聯手全美最佳專業投資網站提供上市公司分析報告﹔重金激勵專業人士撰寫公司價值分析及提供商業信息﹔為上市公司提供投資者關系服務等等。

為此,我們將組建一個全新的多元化團隊。再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記者和編輯,我們隻需要能夠提供和確認獨家消息的真正有人脈的期權記者和願意接受魔鬼訓練的年輕人。同時我們還將邀請大批來自金融、法律、財務、咨詢、公關等行業的專業人士加入——千萬不要擔心沒有做過記者這種事情[2]。

這一招聘被稱為“新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財經記者招聘”,出自上海報業集團籌備中的重磅新媒體項目“界面”。隨后,界面又發起了一個面向在校大學生的新媒體記者培養計劃,除了要求至少能保証一年的實習時間之外,其余要求都非常含糊:“金融、英語、新聞專業的同學融入會更快一些,其它專業也沒關系﹔聰明、熱情、勤快,玩社交媒體,永不停歇地熱愛生活”。以往在媒體招聘啟事中常見的關於新聞採訪與寫作等的種種基本要求都沒有。

那麼,傳統的新聞職業技能和素質還重要嗎?界面已清楚地強調“再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記者和編輯”,“千萬不要擔心沒有做過記者這種事情”。也就是說,是否新聞科班出身、是否有媒體工作經驗,都不重要。他們隻迫切需要兩種人:一種是有資源能拿料的期權記者,不用自己寫稿,隻做消息獲取和確認,拿期權和高薪﹔一種是年輕記者,能吃苦耐勞,全天守候在各種酒店會議會展等可能拿到消息的現場,隨時告訴后台編輯。而這兩種本領,前者是新聞學院培養不出來的,后者則根本無需新聞學院來專門培養。

這則招聘啟事是近期媒體招聘廣告中較為特別和突出的,但絕不是特例。在中央大力強調“媒體融合”,打造新型媒體集團的大背景下[3],一些大型的新媒體項目已拉開帷幕,比如同屬上海報業集團的“澎湃”新聞(7月22日正式上線),北京的人民網、新華網、央視傳媒,《21世紀經濟報道》前主編劉洲偉領銜籌辦的深圳前海傳媒等,以及一些知名報刊培育的新媒體平台,都催生了大量的傳媒人才需求。細品近期這些媒體項目發布的招聘啟事,不約而同地呈現出一些迥異以往的新特征。

(一)傳統的採編部門架構開始被打破,出現了一些新媒體特性明顯的新興崗位

比如界面的招聘包括運營、技術、營銷和投資者關系四個事業部,其中運營事業部涵蓋了傳統的編輯部。澎湃新聞招聘“數據與可視化設計師”,其職責是與編輯、記者一起參與數據新聞的策劃,完成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和大型互動產品的開發﹔《新京報》新媒體平台招聘“信息數據編輯”,要求新聞、統計或社會學專業畢業,有較強的數據梳理及分析能力,而其他崗位的招聘也都要求要“熟悉互聯網傳播規律”,凸顯出新媒體特性。

(二)更加看重傳媒人的“跨界”知識背景

以往從事新聞傳媒業的人多是出自新聞專業以及文史哲等泛人文學科,而專業性很強的媒體則會特別強調某個單一的學科專業。而如今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是,跨專業人才需求劇增,尤其是跨文、理、工科的知識背景,比如,新聞專業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統計學、社會學等專業的“跨界”人才最受歡迎。

(三)社交媒體運用能力成為必備要件

從早期的QQ、msn、開心網、人人網到微博、微信等,玩社交媒體已不僅僅是一種時尚和生活方式,更是傳媒人必備的技能。上海“觀察者網”招聘時政新聞編輯時明確要求“對資訊感興趣,喜歡刷微博微信,有通過網絡、紙媒發掘、收集資料的熱情,善於挖掘社交媒體上的有價值新聞,要求出眾的資料整合能力以及時政敏感性”[4]。顯然,運用社交媒體的目的是為了更方便、高效地整合新聞資訊,直接呼應了當前最熱的“新聞聚合生產”理念。

(四)強調兩端

擁有廣泛人脈關系和信息資源的高端人才固然炙手可熱,初出茅廬者也自有廣泛的市場需求。撇開種種唬人的新媒體技能與專業背景要求,做媒體最重要的依然是拼體力、拼耐力。不少的媒體招聘都體現出對能吃苦耐勞的年輕人的渴求。“積極主動、願意自我加壓,能夠適應倒(夜)班工作”,甚至勸告“體質柔弱者慎重申請”。“做事認真負責”、“踏實敬業”等依然頻頻見諸招聘要求之中。

二、新聞教育的危機與改革思考

新聞教育是否能夠跟上傳媒業的步伐,和媒體的需求“無縫對接”,為蓬勃發展的“融合媒體”提供足夠多的、合格的人才,反觀我國目前的新聞教育,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脫節與危機,調整與改革迫在眉睫。

(一)專業方向和課程體系設置難以適應“媒介融合”的大趨勢

當前,我國新聞學教育在大學本科階段,主要還是根據傳統的媒介分類,比如新聞專業主要培養報刊採編人員,廣電專業培養廣播電視採編人員,諸如此類,分類過細,大大減弱了學科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同時,課程設置總體上圍繞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環節,在媒體運營、營銷、渠道等環節,以及新媒體方面的教學非常薄弱。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以及傳統媒體的數字化轉型,傳媒間的介質差異正在被打破,傳統的新聞人才培養體系已經不能適應媒介發展的現實需要。媒介融合的趨勢要求打破學科壁壘以及專業知識、技能的界線,重新構筑新聞專業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針對媒介融合,美國很多新聞傳播院校都已從單純的研討階段進入了實驗階段。早在2003年,一項對美國300所新聞傳播院校的調查顯示,約有50%的院校已經根據媒介融合對課程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而同年對美國46所第一梯隊的新聞院系的調查發現,有多達85%的院系已經開始推出媒介融合的相關課程。2004年,美國密蘇裡新聞學院開設了全世界第一個媒介融合專業,旨在培養具有多種媒體技能的記者編輯,這樣的記者編輯,可以“給報紙寫個故事,再給網絡寫個不同的故事,還能為網絡做一些視頻、音頻的節目”,而不是像以往明確地劃分為報紙記者、電視記者等。近年來更明確提出要培養“全能型”記者的目標。美國南加州大學新聞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等,也都先后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媒介融合課程改革。

當然,要求一個記者精通所有的媒體技能是不可能的,比較現實的目標是如同密蘇裡新聞學院媒介融合項目創始人邁克•麥金教授所說“能夠熟練掌握一兩門報道技術、同時熟悉其他報道手段、具有很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識的新聞人才”[5]。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必須要具備“媒介融合”的思維與態度,以團隊的方式工作,適應不同受眾的需求而使用各種方式為他們制作不同的內容。

近年來,我國學界關於如何更好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培養傳媒人才的實踐和研究也日漸增多。中國人民大學在國內首開媒介融合教育方面的探路之旅。2007 年,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與密蘇裡新聞學院合作成立融合媒體實驗室。2008年,南京大學金陵學院新傳媒系建成媒體融合未來實驗室,並與多家媒體和 IT 企業開展了多種合作。2011 年上半年,浙江大學增設了《媒體融合》本科課程,並投入巨資重點建設新媒體實驗室。

從現有情況來看,盡管不乏成功的個案,但國內外高校在應對媒介融合方面都處於較為謹慎的起步與探索階段,有些變革還隻停留在課程設置上略有涉及,總體上缺乏科學有效的跨媒體培訓平台和方式﹔而我國新聞教育中長期存在的實踐與理論脫節、培養目標較業界發展滯后的狀況,在融媒體時代更加凸顯。

(二)師資隊伍總體上缺乏媒體工作經驗

目前我國高校新聞學院普遍的現狀是,招聘教師主要考慮是否有博士學位、是否畢業於211高校、是否具有高級職稱等,科研成果在教師考核中的比重越來越大,所以教師隊伍盡管學歷普遍很高,但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沒有媒體工作經驗,難以跟上業界迅速發展的節奏,難以把握新聞傳媒領域的主流問題。

這直接導致新聞教學以課堂理論講授為主,即便是案例教學,也是照搬書上的案例,甚至是很陳舊的案例,紙上談兵,隔靴搔痒,淺嘗輒止。所以很多學生到了媒體工作崗位上,會普遍感覺在學校沒有學到有用的技能,還得作為學徒從零開始。跟非新聞專業的學生相較,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在這方面,美國西北大學Medill新聞學院是個很好的參照。這個全美赫赫有名的新聞學院向來秉承務實的教育理念,強調實踐經驗比研究經驗更有助於新聞專業的教學。教師學歷水平普遍不高,但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有媒體從業經驗,其中一半的教師媒體從業時間達20年以上,85%左右的教師獲得過各級各類的新聞獎項[6]。這樣的教師隊伍能夠實實在在地把“做媒體”的感覺傳導給學生,不僅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提高新聞業務能力,而且能夠為學生指明職業發展方向和媒體發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學生盲目進入媒體行業,而后又倍感失望與迷茫的惡性循環。

下一頁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