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1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從《大國崛起》看紀錄片的表現手法

——以第七集《百年維新》為例

楊  靜

2015年01月05日16:13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紀錄片是一種內容追求本真、貼近拍攝對象主體本身的片種,它的內涵精神就是“真”,並且注重影片的畫面質感,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組織了一次集體學習,內容是“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這便是《大國崛起》產生的背景,而《大國崛起》的出現讓中國電視紀錄片重新受到了關注,在內容方面另辟蹊徑,取得了較大的成功,本文旨在從紀錄片的表現手法出發,分析其表達方式的特點,隻有在表現手法中找出出彩的地方,方能引起受眾對紀錄片的關注與興趣,從而使紀錄片“飛入尋常百姓家”。

關鍵詞:紀錄片﹔表現手法﹔特點

紀錄片是一種追求真實的電影類型,在世界范圍內,最早給紀錄片下定義的是英國的約翰·格裡爾遜[1]。20世紀50年代末,紀錄片在中國開始起步,到今天為止,紀錄片在中國發展了50多年,雖然發展時間不長,但是它的發展可以說是整個中國電視發展的縮影。

起初的中國紀錄片,主要內容集中在風光片,人物紀錄片和政論片上,較為貼近人文社會領域,比如《古都西安》《話說長江》等,也有很好的反響﹔但是,將世界大國的近代發展史作為紀錄片的內容完整通俗地傳達給觀眾,《大國崛起》可以說是站在了領跑處,大部分中國觀眾隻了解我們本國歷史,而對世界其他大國的歷史卻毫無所知,本文認為,正是存在這樣的盲區,才能讓《大國崛起》大放異彩。但是,如何將枯燥而遙遠的內容傳達給現代觀眾,便是紀錄片應該考慮的問題,所以,本文通過分析該片的表現手法與方式,總結此類紀錄片應該如何拉近歷史與廣大受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在時間與空間上對紀錄片有一個更完整的認識。

一、百年維新

日本與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關系,日本一直以來以模仿中國的制度來發展,然而,隨著佩裡將軍闖入橫須賀港,代表美國總統提出了開港通商的要求后,日本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機,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沉淪,出人意料的是,它將此作為自己棄舊圖新、迎頭趕上的歷史機遇,並最終使自己成為東方世界第一個擺脫西方大國的欺凌、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原因在於佩裡在登陸之前,日本已經認識到世界是由很多國家組成的,日本是這些國家中的一個國家,因此,當佩裡登陸時,日本把它當成國家對國家的交涉來進行,所以,沒有“天朝上國”觀念的日本發展極其迅速。

分析《百年維新》,不僅能看到電視紀錄片中多樣的表現手法,也能從另一角度清晰的看到鄰國的崛起之路,在今時今日,該片用歷史的眼光和全球視野為中國的發展尋找世界性坐標,促使中國本土化發展的同時借鑒他國精華,讓中國更加堅實穩固地走向世界。

二、《百年維新》中的表現手法與特點

1.再現。所謂“再現”,在哲學領域屬於客觀范疇,是指客觀紀實,是紀錄片的影像探索,其直接的指向是對歷史的影像追尋[2],在這裡“真實再現”在敘述時能夠增加情節性,豐富片子的影像,從而不會讓觀眾覺得枯燥﹔嚴肅地對歷史負責意味著其底線是不能破壞影像的真實感。《故宮》總導演周兵說:“到目前為止,我認為這一類型帶有知識性和說明性的真實再現的使用是值得鼓勵和堅持的,而另一類帶有意向性和抒情性、具有視覺想象力的真實再現的使用要十分的謹慎”[3]。

本集多次運用了影像再現手法,在解說詞說道:“日本靠侵略擴張在自己的國土外建立殖民地”時,鏡頭畫面閃現出日本軍隊大兵壓境的影像,形象生動的刻畫出日本軍國主義的特點,在解說詞直接簡單的敘述中,影像的運用更增添了補充內容情節、強調畫面細節的作用﹔同樣,在解釋“日本的擴張勢力的戰爭一個接著一個”時,大量的影像史料呈現在觀眾眼前,從甲午中日戰爭到九一八事變,附以影像畫面語言的闡述,彌補了解說的空白,並且在“崛起”的歷史當中,看到了日本發展過程中的弊端,也彰顯了本片的客觀性和中國人博大寬容的胸襟。

2.表現。紀錄片在創作過程當中,往往會滲入創作者的主觀表現,紀錄片的創作目的遠不止再現真實的物體,紀實是一種方法和風格,紀錄片創作的真正目的是創作者借助可視形象寄托自己的情感,並以此去震撼觀眾的心靈,是創作者通過對客體的表達與描述,實現與觀眾在精神上的互動。

通過觀看全片可以看出,海洋的畫面在片中佔了較大比重,僅在片頭中海洋便貫穿了始終,這裡,海洋要表現的並不僅僅是海洋本身的含義。第一,海洋對於15世紀以后首個大國崛起的葡萄牙,有著特殊的意義,海上之路的發現,使葡萄牙擺脫了貧窮和落后的境遇,並且啟動了征服大海的行程,讓葡萄牙從此走上了嶄新的道路。第二,翻滾的巨浪和浪花,表現著后浪拍打前浪的自然現象,也預示著新的力量總是不斷地取代舊的力量,革新的浪潮推動著大國的進步,推動著大國的崛起。

對於日本來說,海洋也有著鮮明的含義,當佩裡將軍帶著軍艦開到東京灣時,日本還處於鎖國狀態,但是,海洋使日本打開了鎖閉的國門,成為日本國運的轉折點。1871年,日本岩倉使節團搭乘美國“阿美利加”號橫渡太平洋,開始了他們對西方文化的考察。海洋成為了連接日本與西方先進文化的橋梁,也使岩倉使節團為日本的近代化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同樣,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日本成為了眾矢之的,日本成為戰敗國的結局不可扭轉,海洋既見証了日本的興盛與繁榮,也記錄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本質的罪行,海洋對於日本,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3.高科技的運用。一部優秀的紀錄片的誕生,還要依靠先進的拍攝機器和強大的電腦后期技術,通過這些手段的綜合運用,才能夠制作出一部經典的紀錄片。

在本集當中,較為明顯的是動畫特技的運用,在黑船來航、小型蒸汽機的開動、兩個日本青年夜黑登船、日本戰后經濟復蘇等場景中,均運用了動畫特技的表現手法。歷史的本相復雜而難辨,一切試圖完整再現的想法可能是自尋煩惱,沒有人能夠真正還原歷史的歲月,所以在不影響歷史真實性的條件下,運用動畫特技等高科技技術來向觀眾傳達相關的歷史知識是必要的。在小型蒸汽機的開動這一場景中,若單是解說詞的解說,我們很難想象“圍觀的日本官員”是如何圍觀,如何感嘆的,但附加上動畫配以解說之后,這一事件便豐滿了起來,也為“日本和大洋彼岸間的差距”這一解說詞的引出做了很好的鋪墊。動畫特技的運用使本來沉睡在書本中的歷史知識靈動了起來,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也不會覺得歷史類紀錄片枯燥無味,反而增添了濃厚的觀看興趣。

4.視聽語言的運用。隨著紀錄片所要表達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它所依托的手段越來越先進,這就驅使紀錄片的語言表現系統越來越多元化。它不再是聲音或畫面某一種單一形態,而是主要由畫面語言、聲音語言和聲畫結合的綜合語言三大類,構成了現如今紀錄片的語言系統,這些不同的語言系統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表意職能,從而紀錄片便可以越來越細致地表達我們身邊的各種自然現象、社會民生以及歷史文獻,這便增加了紀錄片的立體感。

同樣是小型蒸汽機車的開動這一場景,還運用了視聽語言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在這一場景中,解說詞這樣說道:“當一部小型蒸汽機車在專門搭建的軌道上開動起來的時候,圍觀的日本官員從飛轉的車輪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大洋彼岸那個世界的差距。”畫面中,我們看到從動畫的火車機車中切換到了火車轉動的車輪,最后轉到了噴著蒸汽的火車機車頭,同時配以火車開動的轟鳴聲和飛轉車輪的滾動聲,整個場景中視聽語言得到了完美的結合,畫面與聲音相得益彰。

下一頁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