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4年12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解困新聞”的精神實質【2】

牛光夏

2015年01月21日10:12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解困新聞”與“公共新聞”和民生新聞

如果對世紀之交前后的新聞傳播的歷史進行梳理,會發現在20世紀90年代於美國興起的聲勢浩大的“公共新聞”運動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解困新聞”理念在其中的滲透。這場新聞改革運動對美國的社會發展和新聞傳播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最早提出“公共新聞”理論的學者是美國紐約大學新聞學系主任Jay Rosen教授,他被公認為“公共新聞”運動的學術領袖。他認為新聞業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的觀點中就有對於新聞報道要有助於解決社會問題的強調,如“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是報道新聞,新聞記者的工作還應該包含這樣的一些內容:致力於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的行動能力,認為新聞業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關注公眾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質量,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社會公眾如何去應對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閱讀或觀看這些問題”。④

從新聞實踐的層面來看,“公共新聞”倡導新聞媒體對報道客體的積極介入,主張記者到社會公眾中去,發動和組織討論,進行民意測驗,建構公共論壇,力圖通過與公眾的互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公共新聞”的理念與做法與西方新聞媒體長期以來倡導的“客觀公正”、“中立平衡”的新聞傳統似乎是不相符的,它的這種做法在美國也曾受到一些批評和抵制。但縱觀西方自20世紀以來在新聞傳播理論領域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公共新聞”理論及其指導和推動下的新聞實踐吸收了上世紀40年代美國哈欽斯委員會關於新聞自由和新聞界社會責任的思想遺產,它是美國新聞傳播界對社會責任理論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索。議程設置理論的提出者之一McCombs教授也認為新聞媒體“對國家和社區公共生活的健康發展負有責任”。

而國內近十幾年來非常紅火的民生新聞也或多或少地包含有“解困新聞”的理念。民生新聞最早出現在以社會新聞為主導的都市類報紙和各地的晚報中,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電視新聞中出現了關注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關心群眾的冷暖痛痒、喜怒哀樂的新聞,但尚未形成規模。江蘇電視台《南京零距離》創辦后,《1860新聞眼》、《拉呱》等眾多此類電視欄目在各級電視台相繼開辦,“平民視角、民生內容和民本取向”⑤成為這類新聞從業者的最高理念,以為觀眾服務、幫觀眾解憂為節目宗旨,關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新聞的實用價值、娛樂價值,一度形成民生新聞的熱潮。“民生新聞作為一種新聞樣式,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關於新聞體裁的專業性概念,它更多地體現為一種針對新聞媒介和新聞記者的實踐活動的價值取向。”⑥這種價值取向使民生新聞欄目的記者、主持人以“幫主”、“幫辦”自稱,擔當起了調解員、裁判員甚至法官、“救世主”的角色,如幫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討薪,為購買劣質商品的消費者找商家協調,造成媒體越位現象。這類事件經媒體公開傳播被放大,以致有的受眾有了“有事找媒體,幫忙找記者”的心理,媒體疲於應付此類性質相似的新聞線索。這也使得民生新聞在一派喧囂的娛樂化背后漸漸顯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引起了社會的批評和業界學界的反思。

不可否認的是,由於市場的誘惑,新聞與娛樂的界限已經模糊,新聞有墮落到以媚俗與消費主義為指征的通俗文化領域的危險,“日益失去符合專業主義原則的新聞話語所應當具有的理性和批判精神”。⑦目前,如何改進和提升處於困境中的民生新聞已成為各家新聞媒體的當務之急,西方“公共新聞”和“解困新聞”中有益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解困新聞”與正能量傳播

從根本上來說,新聞傳播活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方式和組織信息流通的手段,是基於人類求生存、圖發展的需要而進行的。在新聞業發展的歷史流變中,不論東方還是西方,社會制度和媒介屬性如何,都會有一個永恆的追求貫穿其中,那就是新聞傳播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既是新聞人的職業追求,也是社會公眾對新聞人的期盼,同時也是新聞業發展進步的強大推動力。所以,傳播學者陳衛星這樣斷言:“有關新聞傳播的學術史告訴我們,在歷史上能夠被沉澱下來的有關學術思維都是和當時所思考的傳媒的使命、責任及其功能相關的。”⑧

而“解困新聞”堅守媒體的職責和使命,以更理性的態度,更強調新聞報道的功能和效果,它遠離媒體商業和經濟效益的追求,而專注於一個目標——於社會有益、以正能量傳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正如《聖地亞哥聯合論壇報》首任“解困新聞”的編輯Karen Lin Clark所說:“我的任務是提供希望……除了提供信息還要給予幫助和希望。”⑨而在開始做“解困新聞”特寫之前,這家報紙所寫的新聞故事關注的是少年吸毒者的數目及拿槍攻擊他人的孩子的數目,而很少涉及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及他們為解決這些問題所做的努力。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解困新聞學的目標,是要替飽受各項問題困擾的芸芸眾生帶來希望和幫助,但採訪內容不是權貴的美言祝福和空泛期望,而是根據事實和經歷,報道有助於解決某些社會問題的真人真事。也隻有實事的報道而非空泛的宏論,更能說明問題症結、改革措施及阻力所在,從而鼓動人心,引導社會。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從以上對“解困新聞”的精神實質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理念追求與我國當前在思想文化戰線所倡導的“實現中國夢、傳遞正能量”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社會改革轉型過程中,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也如影隨形。在當前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的新聞傳播中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為一些正困擾人們生活的社會問題和痼疾提供解決方案的新聞報道。正能量是推動社會不斷前進最好的助燃劑,任何一個時代和國家制度,都需要榜樣的力量。典型報道長期以來是我國新聞宣傳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新聞媒體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手段,我們的新聞媒體應大力報道致力於解決某些社會問題、開拓創新並做出貢獻的社會企業家的先進典型和事跡,彰顯其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當然,暴露問題的負面或批評性報道能夠給人以警示,能夠讓一些錯誤和偏差得以曝光,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解困新聞”可以讓人們看到光明和希望,讓人們對生活充滿信心。(作者為山東藝術學院傳媒學院教授)

注釋:

①黃英琪:《社企媒體“言論自由行”:為新聞找答案》,http://column.etnet.com.cn/column-list-EtnetcolB220/21498.htm

②Susan Benesch, “The rise of Solutions Journalis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Mar/Apr98, Vol. 36 Issue 6, p36∼39.

③Many readers …and conclude that journalists are just misanthropes.見Susan Benesch, “The rise of Solutions Journalis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Mar/Apr98, Vol. 36 Issue 6, p36∼39.

④蔡雯:《美國“公共新聞”的歷史與現狀》,《國際新聞界》,2005年第1期

⑤謝勤亮:《用平民意識來做我們的新聞——江蘇廣播電視總台電視傳媒中心副總裁景志剛訪談》,選自朱羽君 高傳志:《中國電視新聞從業人員心態錄》,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頁

⑥濱州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殷炳明:《關於民生新聞的思考》,http://www.bzcm.net/node/2009-11/06/content_21402.htm

⑦潘忠黨 陸曄:《成名的想象》,《新聞學研究》,2002年,總第71期

⑧陳衛星:《新聞傳播理論創新的媒介學思考》,《青年記者》,2014年6月上

⑨“My task is to provide hope …not only information but help and hope.”Susan Benesch, “The rise of Solutions Journalism”,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Mar/Apr98, Vol. 36 Issue 6, p36-39.

⑩黃英琪:《社企媒體“言論自由行”:為新聞找答案》,http://column.etnet.com.cn/column-list-EtnetcolB220/21498.htm

上一頁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