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5年1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記錄時代 傳播大愛——

全國新聞戰線“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報告會紀實

李 棟  高 方

2015年01月21日13:38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由中宣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記協組織的全國新聞戰線“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報告會於12月19日在北京啟動,由30名“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優秀選手組成的全國巡講團將北京作為第一站,兵分三路,分別在中國記協、北京市委、中國傳媒大學開始他們的第一場巡講報告會。《傳媒》雜志的記者有幸作為巡講活動的隨團記者,見証了巡講團接下來在全國的演講實況。

從12月21日至27日,三路巡講團分赴遼寧、陝西、河南、上海、浙江、江西、廣東、廣西和貴州等地為當地新聞單位的編輯記者和高校新聞院系的師生作巡回報告。包括北京在內,此次巡講報告會共舉行21場。10個省市區新聞單位的編輯記者參加了報告會,人數超過2300人﹔10所新聞院校的師生聆聽了此次報告會,人數超過2500人﹔各地演講完畢舉行的座談會達到10場,不少座談會持續的時間甚至與報告會持平。短短10天的時間裡,三路巡講團似三路大軍,他們帶著領導的囑托,帶著新聞同行的寄托,帶著自己對新聞理想、新聞事業的追求,在祖國各地唱響了一場又一場氣勢昂揚的“軍歌”。

此次活動也進一步推動了當前全國新聞戰線開展的“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大型主題報道活動。一路隨行,一路感動。“新聞工作者上要對得起黨和國家的重托,下要無負於父老鄉親的厚望。”正是這群優秀記者身上展現出的力量。在這個價值觀略顯缺失的時代,我們需要記者為我們傳輸真善美,講述人性的光輝,講述那些感動你我的人和事。

民生如天 大愛無疆

隨團的每一天,本刊記者都會被一些聽上去很簡單的問題所縈繞。人類為什麼要講故事?又為什麼要記者講故事?莫言在諾獎獲獎時的演講讓人記憶猶新,“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獲獎后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后的歲月裡,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這成為本刊記者腦海中對“故事”這個詞最深的一次印象。莫言通過他的故事讓世界聚焦中國,好故事,會讓人們在不經意間收獲思想的啟迪、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至於為什麼要記者講故事呢?中國記協黨組副書記高善罡給出的答案是,“中國故事需要中國所有的人來講,身處前方的記者是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參與者和記錄者,也最應當是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和傳播者。”白岩鬆給出的答案是,“記者是社會這艘大船上的瞭望員。他們不僅在講述著好故事,也在做著一件件好故事。”本刊記者分析,記者是最先觸摸到真相並將其分享出來的人,記者是一群一直在新聞路上的人。記者筆下,民生如天,他們懷揣著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愛,對記者這份職業的愛,記錄著這個時代。所以,由他們來講述別人的故事,講述自己的故事,是順理成章的。

對祖國的愛 激蕩人心

如果不是出於對自己祖國的愛,他不會選擇堅守戰地1200天。來自《人民日報》的記者焦翔向人們講述自己如何在戰火紛飛的災難面前,領悟到作為一名中國記者的責任。他說:“我要把中東戰爭的真相告訴世界!忽視自由與平等,忽視經濟與民生,輕信西方的承諾,盲從舶來的民主,就是葬送自己的美好家園。”1200天的堅守,凝聚在他100萬字的文稿、6萬張圖片和大量視頻報道中。日復一日聞聽轟炸槍擊,焦翔的右耳被震壞了,因為沒能第一時間回國治療,醫生說他可能永遠都會失去四成聽力。可是這些依然沒有阻斷他前行的腳步,越是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下,他越是能感悟到一股信念——“不能任由外部干涉實現政權更迭”,這是對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的捍衛,是大國的正義擔當,更是對祖國的大愛。

2013年9月30日,中秋,這注定是一個難忘的中秋,因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於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領海基線的聲明》后,中國海監編隊第一次在釣魚島海域度過中秋。夜色中,一艘中國籍商船正好經過釣魚島海域,商船上的人們沒想到這有中國海監船,他們太興奮了,他們大聲對海監編隊喊道:“中秋快樂!祖國萬歲!” 當來自新華社的記者孫鐵翔認真講述這一動情時刻時,相信所有聽報告的人都會油然升起一股自豪感,一是為祖國的強大而自豪,二是為這群常年辛勤奮斗在一線的同志們自豪,他們看上去平凡,卻從事著真正不平凡的工作。

駐站巴基斯坦3年,她曾經無數次與危險擦肩。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王茜婷對本刊記者講述,當剛剛經過的檢查站在十幾分鐘后就發生爆炸時,當最近的一次恐怖襲擊距離記者站僅有數百米時,當隻身前往連當地記者都不願去的塔利班活躍的邊境地區採訪時,她也會像普通人一樣后怕,甚至感到恐懼,可她卻無法像普通人一樣選擇躲避,因為這是她作為記者的職責。她對自己的要求隻有一個,那就是靠近些、再近些,看到它、記下它、感受它。王茜婷說,當她走在巴基斯坦的大街小巷和人們嘮著家常的時候,真的能夠感受到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赤誠的友誼。當“他們得知我是來自中國的記者時,都會跑過來和我握手。”巴基斯坦的小學課本裡就記錄著“中巴友好”的文章。巴基斯坦的每一個人從小都會被告知——中國人民是他們最好的朋友。所以,當處在這種情景下去報道時,王茜婷不僅是要關注當地的恐怖襲擊,她更要關注這種恐怖常態背后那些感人、溫情的故事,她需要做的就是盡量全面地向世界介紹真實的巴基斯坦。

“那次離開吳恩澤后我常想,當年進軍西藏的18軍將士創造的‘老西藏精神’,為什麼能夠代代相傳?見到堅守海拔5300多米的崗巴宗山觀察哨哨長徐國江時,我找到了答案。”說這席話的是《解放軍報》西藏站記者郭豐寬,他說,採訪那天剛下車,頭上戴的帽子“呼”地一下就被風給“搶”走了。“四季不長草,風吹石頭跑”,“這麼惡劣的環境,你有什麼打算?”郭豐寬問徐國江,沒想到徐國江說:“隻要組織需要,我願在這裡堅守一生。”徐國江平淡的語言,讓郭豐寬看到了西藏軍人崇高的思想光芒:他們在氧氣“吃不飽”的“生命禁區”,像大昭寺廣場的信徒對宗教的虔誠一樣,不含任何雜念地落實習主席提出的“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方針,以及“堅守底線、堅決斗爭,著眼大局、管控風險,長期周旋、積極應對”的24字邊防斗爭方略。中印至今沒劃邊界線,而西藏軍人,就是敵人挪不動的界碑。他們,在郭豐寬心中筑起一片精神的高地。這種對家國的大愛,體現在解放軍戰士剛毅卓絕的無私奉獻當中,又一次讓人們理解到“有國才有家”的大愛情懷。

對人民的愛 感動你我

如果不是出於對人民的愛,來自新疆電視台的海米提.買買提就講不出“我講述的是我採訪的新疆人的故事,就是這些新疆人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記者”這樣的話。對於恐怖主義和暴恐分子,似乎成了內地人對新疆最諱莫如深的話題。但是我們是否曾想過,對於暴恐分子,新疆人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沒有誰比新疆人更恨他們。海米提曾在現場演講過程中數次動情而又堅定地表示,“你們愛的,就是我們愛的,你們恨的,我們同樣也恨,因為我們是同胞!”本刊記者認為這還不夠,我們不只是同胞,我們本就是一家人。正如白岩鬆在2014年6月14日在《新聞周刊》中的《全民的反恐》中說得那樣:“其實,我們正在面對的暴力恐怖,是世界日益猖狂的恐怖活動鏈條當中的一環。它就是恐怖主義,不是民族問題,也不是宗教問題。我們除了要增強安全意識,配合相關工作之外,還得做到,依然、甚至更加愛新疆,愛維吾爾族同胞,愛所有的新疆人。遇到他們,我一定會展現笑容。這笑容多了,是溝通,更是大的安全所在。”

如果不是出於對人民的愛,盧建偉也不可能指著工地負責人的鼻子,憤怒地說,“你出來看看他們是怎麼過的,如果他們是你的兄弟你也會這麼忍心嗎?” 2006年12月中旬,大連電視台派盧建偉去關注一起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事兒。工地在山上,那天下著雨,當盧建偉找到農民工時,看見他們蜷縮在一個塑料布搭建的小棚子裡,他們在等待發工錢回家過年,可包工頭卻攜款跑了。34個農民工,有條件的下山投親靠友,沒有出路的,被攆出工棚,一天隻吃一頓飯。其中一個姓谷的農民工感冒發高燒,連買藥的錢都拿不出來。盧建偉開車下山買了感冒藥和兩箱方便面,幫助農民工找干柴、燒開水,讓他們吃上熱飯。然后,他敲開了工地的大門……那個負責人卻對盧建偉說:“你要是想管閑事,那就是找死。”盧建偉沒有懼怕,隨即開車去找當地區政府、找勞動監察大隊、找發包單位,到第二天下午3點,34名農民工拿到了自己辛苦一年賺來的血汗錢。農民工們齊刷刷地給盧建偉跪下,盧建偉淚流滿面地跪下抱住農民工,說:“別這樣,我是你們的兄弟。”

2003年,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給了陳南這名退伍戰士展示自己的平台。脫去戎裝,端起相機,陳南干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職業,倍感神聖和自豪。在過去的10年裡,不管是寒風暴雪,還是冰冷雨夜,隻要有新聞,他就會勇往直前。可如果不是出於對人民的愛,陳南也不可能放下手中神聖的相機,去涉險救助失足掉進冰窟窿裡的老人。陳南在救人前將父親10多年前送給他的鋼筆交給同事並叮囑對方,“如果我回不來,將鋼筆交給我的父親。”接著他就沖向冰面,在上面匍匐前進了40多分鐘來到了距離被困老人10多米的地方,憑借當兵時鍛煉出的頑強毅力,他將冰面踹碎后游向被困老人,最后協同民警一同將老人救上岸。陳南對本刊記者說:“在那個現場,我沒有拍攝到驚心動魄救援場面留有遺憾,但不后悔﹔因為在那個瞬間,我選著了尊重生命,因為生命是無價的。”是的,就像陳南說的那樣,在任何現場,他是一名記者,更是一名戰士,他也在戰斗。

下一頁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