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5年1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如何下好融合這步棋

劉 珊   黃升民

2015年01月23日11:03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一連幾年,報業的發展憂大於喜,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我們聽到的往往都是壞消息。在剛剛過去的2014年裡,亦不例外。比如,報紙廣告還在持續下降,且降幅顯著﹔《新聞晚報》《競報》和《雜文報》相繼停刊﹔在率先嘗試數字化與付費閱讀的歐美國家,付費牆獲得初步成功的僅有《紐約時報》一家﹔根據CareerCast《2014年職業評估報告》(2014 Jobs Rated Report)和美國勞工統計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得出的美國十大瀕臨滅絕的職業中,報社記者的就業前景是-13%……

雖然全球報業的發展一再觸底,但是熬過了最壞的時候,也許就能迎來走出谷底的希望。在互聯網從桌面走向移動的傳播大環境中,報業其實面臨著一個新的機會,能否把握這個機會,就看報業機構是否能夠真正用互聯網思維去改造自身,而不僅僅只是“數字化”道路的延續。2014年8月《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台,是對報業以及其他傳統媒體今后發展基調的奠定,也是對其未來方向的指引。

融合基礎:數據化與平台化

要下好融合這局棋,第一步就是做好數據化和平台化的工作。當然,這與一直以來報業所做的數字化改造工作有相同之處,但又有著極大的不同。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報業的數字化是將圖文內容轉為數字化內容,再通過新媒體渠道進行發布,例如網站與手機等﹔平台化工作則是通過“全媒體記者”或者“全媒體布局”來實現的,實現同一內容的數字化流程改造及多終端分發,這種平台是加工的平台與分發的平台。然而,作為融合基礎的數據化與平台化,卻並不是這樣簡單。前者要求報業能夠主動佔有數據、管理數據、利用數據﹔后者要求報業能夠成為一個開放的、共享的、多元模式並存的平台。在這兩者的共同作用力之下,報業機構的轉型是成為新聞資訊的生產者,而不僅僅是報紙運營者。在2014年,也有不少報業機構在這個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嘗試利用更新的技術、更快的速度去實現新聞報道,一改自身傳統紙媒的形象。

從國外案例來說,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全球最大新聞機構之一的美聯社,自2014年7月份開始啟用撰寫軟件批量“生產”財經報道。使用自動撰寫軟件后,美聯社可確保自己在第一時間就自動發布一則150至300字的新聞。在新聞發布之前,編輯會提前預覽,並在出稿前審核內容,但整個流程基本已實現自動化。截止到2014年年底,美聯社用此方式完成4400篇財報新聞,隨后它有可能在其他領域得到更廣泛應用。另一個例子是2014年4月1日,《紐約時報》推出了一款名為NYT Now的全新移動新聞應用。NYT Now的內容主要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News Feed的信息流,主要是按照信息的重要性,提供《紐約時報》的標題、照片和新聞要點等﹔另一方面是人工挑選的信息流,主要匯總了其他新聞網站的照片和摘要等。

在國內,關於數據化改造的例子有兩個較為典型,兩者的共同特征是嘗試運用大數據相關技術。一是2014年1月1日,上海報業集團與百度合作運營的百度新聞上海頻道上線,該頻道結合自動抓取源和主動推送位等方式,選用上報集團內主要網站的稿件,在頻道首頁設置“上海報業今日優選”“上海聲音”等欄目,主推該集團關於上海的大稿、特稿,基本覆蓋了上報旗下主要網站的本地重要新聞和資訊。二是9月,北京日報社與青蘋果數據中心正式合作,共同啟動北京日報歷史報刊文獻數字化及數據庫建設工程,以真正實現報社的數據化。一方面,這一項目是對《北京日報》自1952年創刊以來,包括繁體版在內的17萬多版面的歷史報紙,以及報社多年積累的100多萬頁的剪報資料進行全面數字化加工,建成最完整、最權威的見証北京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聞文獻資源庫。另一方面,該項目形成的資源庫包括高精度的掃描版和重構的PDF版,以及文章庫、圖片庫、廣告庫、作者庫等,提供方便快捷的檢索手段。這項工程是迄今為止國內報業數據規模最大、建設投資最多的新聞資源數據庫,也是北京日報報業集團走向媒體融合,應用大數據技術建立“京報新聞資源服務平台”的關鍵步驟。

在平台化打造上,2014年國內各報業機構雖然仍在沿用“全媒體集群”的概念,但已經對這一概念做出了修正與調整,更加側重產品和移動化兩個方面。例如,5月16日,重慶日報報業集團總裁向澤映在2014年數字出版高端論壇中,作了題為《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加快全媒體數字化轉型升級發展的實踐》專題發言,表示傳統紙媒轉型升級是應對現代傳媒格局變化的迫切需要,並提出重報集團將通過“抓兩頭、帶中間”的方針實現轉型。其中“兩頭”指各種資源要素整合、產品研發,“帶中間”則是組織架構和採編流程的再造,加速集團新聞產品、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報刊、網絡、手機、微博、微信、音視頻等多業態以及多種傳播手段。8月28日,以“點亮山西”為主題的山西晚報全媒體集群發布會在太原市隆重舉行,集合報紙、移動客戶端、微博微信、網站、電商等主要內容的山西晚報全媒體集群亮相,吹響了山西晚報媒體融合發展、轉型升級的前進號角。通過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山西晚報正努力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平面媒體和網絡媒體在內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努力將山西晚報打造成為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融合利器:新聞生產產品化

舉凡新媒體機構,或者說互聯網企業,其最為重要的一個運營思路就是產品化,所以產品經理這一職位才會被放在核心位置。對於傳統報業來說,要走融合發展的道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實現新聞生產的產品化。

那麼,在互聯網傳播時代,產品化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擁有核心產品又有多大作用?我們仍以上文所提到的百度新聞上海頻道為例。根據公開報道,大多呈現在百度新聞首頁或是上海頻道滾動新聞位置,稿件點擊率可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拉升,輕鬆進入新民網72小時流量的Top10,甚至可達三甲位置,此類稿件的點擊量比后幾位高出近10倍﹔而通過上海頻道訪問文匯網的瀏覽次數比從文匯網首頁進入的次數高出40個百分點,且被上海頻道採用過的稿件全部進入了文匯網當日訪問量排行榜的Top10﹔在解放網的流量來源中,上海頻道的貢獻也在逐步攀升,從一開始的十名開外,到第四五位,僅次於百度、搜狗、360的首頁搜索﹔對中小型規模網站的導流效果更加明顯。由上海日報供稿且選用的所有稿件,從百度新聞上海頻道導入的訪問量在鏈接本身的總訪問量中,幾乎佔到80%~90%。

2013年10月,由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整合重組的上海報業集團挂牌成立,這場被稱為“新聞界的大新聞”的上海紙媒之變,也被外界看作是中國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風向標。在重組的一年時間內,上報集團做出了很多有益嘗試,在新聞生產產品化這個方面,“上海觀察”“澎湃新聞”和“界面”無疑是最佳代表。

其中,“上海觀察”是由解放日報社出品的資訊類產品,主要內容集中在服務上海本地受眾,定位為焦點話題的深度閱讀,以聚焦上海政經為主,通過客戶端、網站、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等發行內容。按月出版精選集作為線下推廣的重要載體之一。2014年9月數據顯示,APP總下載量為25.3萬,收費訂戶總量近16萬(收費標准為年100元),微信公眾號訂戶數2萬余。7月22日上線的“澎湃新聞”的發展目標是“成為國內聚合新聞與思想內容的最大平台之一”。該新聞平台由《東方早報》採編團隊運作,是植根於上海的時政思想類互聯網平台,以原創新聞為主,定位時政和思想,走風格嚴肅、追求建設性和權威性之路﹔在架構上拋棄傳統門戶網站的頻道制度﹔在內容設置上類似於創建一個APP商店,追求小而精、小而美。其日出稿量極大,工作日可達上百篇,節假日也有數十篇供稿。這種巨資投入在內容生產上,在中國互聯網20年發展史上是極為鮮有的案例。“界面”則是一個全新的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台,包括精品財經新聞網站,延續第一財經周刊風格,進行泛商業報道﹔採用收費模式的專業投資資訊服務平台﹔商業情報數據庫,進行有償售賣。到“界面”這一步,已不只是新聞產品,而是一個涵蓋面更廣闊的“資訊產品”。

除了上報集團之外,人民日報社也在6月12日上線了自身的客戶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則在7月9日上線了自身全新改版的南方網,希望能夠有效吸納和整合集團、南方日報、南方網的優勢媒體資源,為廣大受眾提供更細致、更到位的服務,力求將自身打造成“廣東媒體融合第一平台”。

此外,新聞產品對於活用數據、實現數據新聞與新聞可視化也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雖然,國外早已有了《紐約時報》與《衛報》這樣的先驅,國內在這個領域則還只是剛剛起步。6月16日正式上線的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客戶端“浙江新聞”,針對移動終端用戶閱讀習慣,主打可視化,提升用戶閱讀體驗。通過漫畫、圖表等互聯網呈現方式,改變單一的文字傳播,使時政新聞報道和重大主題報道變得輕鬆活潑,極大增強了傳播效果。2014年,浙江新聞客戶端對於浙江省委、省政府實施“五水共治”工程的報道,就採用了這種新聞報道方式。如果按照傳統報道模式,稿件至少需要3000字,而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的《夏寶龍的“五水共治”路線圖》,隻用了6個圖表,300字左右,就把所有重點內容一目了然地呈現出來。

下一頁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