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點建議
(一)參與國際新媒體話語體系構建。
在微博等新媒體平台中,媒體所面臨的任務並沒有改變,即為受眾提供信息。但在形式上遇到的新挑戰非常多,包括與讀者的互動、網站與微博內容的結合、語言風格等方面都是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融合時所不曾面臨的問題,而如果想從新媒體陣地成功突圍,就必須學會在新的話語體系發出自己的聲音。
在社交媒體上,傳統媒體所提供的內容,不能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新聞報道,要基於大數據、動態展示,進行精細化加工和制作,提供文字、圖片、視頻、動態圖片等多種形式,加強內容的交互化和趣味化,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全面打造中國的“軟實力”。
(二)洞悉社交媒體傳播特點,增強議程設置能力。
近些年,傳統媒體在一些領域已經有所嘗試,如新華社記者曾經就釣魚島問題“五問白宮發言人”,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中國媒體在海外社交媒體也要學會主動設置議題,特別是類似“佔領華爾街”、“校園槍擊”等本身在外國有爭議的話題,把中國式價值觀與國際社會熱點有機結合,把我們的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在具體實例中得以體現,擺脫僵化的刻板印象。在應對國際負面議題時,我們也要善於轉換思路,促進海外受眾從制度上反思社會問題,化被動為主動。
(三)樹立全球化眼光,擴展海外布局,實現品牌效應。
多媒體的傳播手段是全球化布局的堅實載體。在品牌的全球布局時,要有精准的、“深入腹地”的安排。隨著國際傳播的不斷擴大和深化,品牌的本土化打造也更具挑戰性。加強品牌在各地的接受度、貼近性、針對性,努力消除跨文化品牌建設的障礙,是品牌建設、運營維護及其實現本土化的當務之急。同時,“精准”是品牌建設本土化的法寶——不同品牌呈現不同風格,或者同一品牌在不同地區展現不同個性。總之,不能千篇一律將品牌元素重復照搬,這樣精細准確的設計和運營才是真正的本土化。
(四)線上線下活動有機結合,使之常態化、特色化。
品牌建設必須線上線下同時進行。在媒體手段不斷迸發的時代,線上品牌建設具有直接、便捷、靈活、持續的特點,保持熱度和關注度容易操作﹔相比之下,線下活動周期長,投入大,效應不易持久保存。即便這樣,線下活動如果做好,仍具有轟動的效應和成為精品的可能。無論是線上活動還是線下活動,隻要抓住優勢和特點,在合適的平台和形式上投入力量,線上線下的品牌建設即可同步進行,相互補充,共同打造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譽度。(劉加文系新華網副總編輯,夏小鵬系新華網外文部主任,湯丹鷺系新華網外文部主管)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