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研究

社會關系重構下媒體融合的未來【2】

熊忠輝

2015年03月09日13:28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二、媒體融合的核心:資源方式的權威性還是配置性

在非資本主義社會中,權威性資源是社會關系生產的首要載體。計劃經濟時代,幾乎一切生產和生活資料都由國家控制和分配,包括媒體的生產。任何一個生活其中的個體,想比較自由地獲得時空變化的資源都是比較困難的。這種狀態延伸到構建社會關系的媒體,其生產也幾乎集體性、頑固性地指向和依賴威權關系。然而,在市場社會,首要載體是配置性資源。在后一種情況下,配置性資源主要交由資本和市場去處理。傳統媒體作為政府的事業性單位,曾經是權威性的資源,其所從事的信息生產和消費,實際上是國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行為。但現在,政府不再是社會治理的唯一主體,信息的生產和消費對市場配置的依賴性正在增強。

從中國當前的情況看,資本和市場在包括媒體在內的社會生產中的配置性作用正日益凸顯,並為世人所接受。配置性資源成為人們結構日常生活時空組織的首要載體,而配置性資源不完全接受行政性的控制,並且呈現出更加自由的流動。層級化、樣板化、模式化的社會關系日益鬆動,人們紛紛進入城市謀求發展,地理和社會雙重意義的城市化發生並作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單個城市越接近於配置性資源,就越可能通過吸引資本和勞動力來實現和擴大它的社會關系生產。整體看,以城市為屬地的傳統媒體在經濟進程中正在逐步喪失其威權資源的區位優勢,而傳播新技術和大媒體公司在構建新的日常生活時空中卻擁有更重要的席位。

按照行政區域設置的傳統媒體正面臨信息生產領域各個環節的變化。信息消費隨著人口的流動呈現出離散的趨勢,社會時空不斷擴大。但生產向更大空間聚攏,即誰佔有流動空間的可能性越大,誰就可能獲得更多的市場資源。隨著全球經濟關聯的可能性增強,地方運作的再生產資本被更大范圍(國家乃至國際)的資本逐步取代,后者的循環和相互依賴超越了特定的區域(包括地理上和行業上的)。

不管我們承認與否,中國傳統媒體的權威性生產和由歐美舶來的新媒體的配置性生產,其邏輯並不一致。當信息的生產和消費更加依賴市場,生產者追逐的利潤來自剩余勞動時間的可能性就進一步增強。局限於一個行政地理區域裡的傳統媒體,更多的是在一個威權體系內部進行資源分配,但新媒體自誕生之日起,就主要是在相對自由的市場環境下對技術和資本資源進行配置而不是威權分配,新媒體生產自然地更加注重以市場為目標。

從資本循環的角度看,資本主義不斷追求的就是克服空間障礙以獲取更多的利潤,即馬克思說的“用時間消滅空間”。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具有通過交通運輸和通訊系統中的投資和創新克服空間和消滅空間的能力——鐵路、遠洋運輸、電報電話、互聯網等事物在資本主義國家誕生並不是歷史的偶然。這些新技術的應用使得運輸時間或成本顯著下降,流動的連續性得到了改善。這種改善使得空間關系不斷轉變,這種轉變又使得生產不再依賴於地方化的勞動技能、原材料、中間產品和能源等要素。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把物質和文化產品的消費集結到一個渠道上,並極大地壓縮了全球范圍內的時間和空間。可以說,置身於全球環境中的中國,應用新媒體時先天就帶有資本主義的基因,它對技術和資本的依賴比傳統媒體時代更為強烈——傳統媒體依靠的主要是權威分配。

對轉型中的中國來說,城鄉二元結構鬆動以及大量的人口遷移流動,使得消費空間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要想抓住市場,傳統媒體固定的區域和形態勢必使信息運輸成本和時間都增大。這種形態分立、區域分離的傳統媒體結構正在面臨解體和調整,信息的生產過程正日益集中化和一體化。2015年電視廣告投放,幾乎壓倒性地往北京、上海、湖南和江浙等一線衛視的主打節目傾斜,正是這種狀態的寫照。互聯網BAT三巨頭在消費行為上的集中化,使得它們掌握消費者行為數據的核心能力增強,跨界進入信息生產幾乎是順理成章的。此外,就傳媒等信息的生產來看,北京、上海和廣州為中心的區域性空間正在日益穩固,形成了新的空間結構,像華策傳媒、中廣天擇傳媒、長江傳媒等地區性的媒體已經進入這些聯結性的空間,現代性的傳媒區域空間正在形成。

資本輸出、移民以及把生產和消費從傳統空間制約中解放出來的技術革命,正成為當代生產和消費的特征,人們克服空間障礙和用時間消滅空間的能力增強,原來的地區邊界變得非常不穩定、不牢靠。對於地區性的傳統媒體來說,在技術上採取新媒體應用並不是困難的事情,但它們面臨的是生產和消費關系的非本地化,更需要突破技術資本和勞動力的流動性帶來的本地資源的匱乏,否則,既不能挽留日漸萎縮的本地市場,更無法吸引和滿足外部市場。

那麼,就單個地區性傳統媒體來說,在媒體融合上所進行的有限的投入,不再可能發揮權威性資源時代的效能,它將迅速地被流動著的以市場配置為特征的信息新時空的生產所淹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媒體整體結構的調整也正是單個媒體行為結果的總和。換句話說,期望新媒體轉型能夠在結構和功能上繼承傳統媒體當年的良好狀態,隻能是一廂情願。這也是國家高層提出組建幾個超級新型媒體集團戰略構想的高明所在。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