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2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媒體發展的三種新常態【2】

劉宏  尹琳

2015年03月16日10:12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上海報業集團掌門人裘新對媒體“融合”作如是解 :“‘融合’是此漲彼漲而不是此漲彼消的關系。它避免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你死我活’的關系,從彼此替代變成彼此融合、共贏。”③

也有人持冷靜的看法,搜狐公司原副總裁劉春指出:“幾篇時政大稿並不意味著以原創內容為特色的網站就能成功,因為再多的原創也支撐不起一個新聞門戶,而基於PC端的門戶本身就在衰落中。‘澎湃新聞’最近的火爆仍然來自微信公眾賬號和移動端的轉發傳播,它的未來在APP和移動端。”④

移動互聯網是移動通信與互聯網的結合,既具有“隨時、隨地、隨身”的移動特點,又具有“分享、開放、互動”的互聯網優勢。⑤

2014年,與澎湃新聞同樣引人注目的是“今日頭條”,不同的是,后者受到了傳統媒體的嚴厲抨擊,理由是它侵權,把傳統媒體的內容化為己用。也許我們可以把澎湃新聞視為舊媒體轉型所為,而“今日頭條”則是新媒體打著舊媒體旗號的一種信息掠奪。在這裡,好像新聞規律和信息規律打架了,啥是新聞規律?很多人提新聞規律時,針對的通常是宣傳規律。不過,現在看,網絡突出的是信息規律,或者說是市場規律。比如說,“今日頭條”的口號是:“你關心的才是頭條。”這就是市場規律。而如果按照新聞規律來說,這句話就應該改為:“頭條才是你關心的”。這種順序說明了新聞規律的狀況。而澎湃新聞走的路子正是按新聞規律辦事。信息的去新聞化在“今日頭條”這樣的媒體上很容易看到。以前媒體用信息的概念代替新聞時,是一種去政治化。而現在的情況似乎有所不同,新聞這個品種好像在受到信息的擠壓,並非因為新聞的歷史短,而是機器人寫作新聞成為現實可能,如同用信息的方式報道新聞。

老實說,我們對大數據有一定的質疑。首先,在數據不太透明的社會中,大數據技術靠啥抓到可信的數據?“今日頭條”就是一例。其次,我們不否認大數據可以搜索出更智能化的個人數據,問題是,這是否體現了人類獲得信息的動機和方向?最后,也許我們還可以把數據分為硬數據和軟數據,問題是大數據會讓信息變軟嗎?

走基層成為新常態

多年來,走基層一直是官方提倡的一種媒體行為,按照過去的規律,政府主導的新聞行動往往很難堅持特別久的時間,雖然不能說是一陣風,但至少它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特點,一方面,是上級政策也會經常發生變化﹔另一方面,這種行為是否接地氣,是否有足夠的新聞界原發動力,這些問題都會影響新聞行動的持久性。

不過,這次走基層活動看上去持續了更長的時間,轉變作風當然很重要,比這更重要的是,中國新聞的姿態更低了,基層定位下沉了,高高在上的感覺更少了。應該說,這樣的變化不僅僅來自於官方的指導,還源於新媒體的壓力以及整個中國社會形態的微妙改變。

過去,一說到走基層,基本上都是報道基層的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如今走基層的內容更豐富了,不僅僅有表揚性報道,也有批評性報道,並且增加了很多體驗式報道。以往批評性報道的對象經常是基層干部,輿論監督出現了對下不對上的傾向。現在的批評性報道就顯得正常一些了。以前的基層報道主要是由民生新聞唱主角,新聞比較瑣碎,地域比較狹窄。如今走基層報道的加入讓地方新聞的視野更加開闊,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樣的問題,就是民生新聞的出路是在公共新聞領域還是在走基層。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國來說,中央新聞或者說全國新聞通常佔據統治地位,地方新聞往往成為附庸或者陪襯。而走基層新聞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改變這種狀況。從政治意義上說,了解一個真實的基層是非常重要的,不論從輿情的角度,還是從群眾的呼聲上,都超越了過去簡單的訪貧問苦模式。當新聞界很多人談論用戶意識的時候,要知道在基層有許多人還談不上成為一個用戶。很久以來,基層群眾反映問題的渠道是比較單一的,媒體甚至遠遠滿足不了這種渠道需求。現在像央視《新聞調查》這樣的節目是很難做的,這也給走基層報道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何在新聞專業主義和走基層報道中找到平衡,如何在走基層報道中鍛煉記者的職業精神,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新媒體的背景下,走基層也有了新的含義,目前的走基層報道還僅僅限於傳統媒體的記者,那麼,新媒體記者是否也存在這樣的需要呢?

注釋:

①喻國明 姚飛:《媒體融合:媒體轉型的一場革命》,《青年記者》[J],2014年8月下

②朱春陽 張亮宇:《澎湃新聞:時政類報紙新媒體融合的上海模式》,《中國報業》[J],2014年第15期

③趙子忠 崔卓宇:《新媒體時代時政新聞如何突圍——也談澎湃新聞的競爭策略》,《新聞研究導刊》[J],2014年第12期

④宋雅娟:《“澎湃新聞”到底有多新》[N],《光明日報》,2014年8月23日

⑤郭澤德:《澎湃新聞的移動戰略研究》,《新聞研究導刊》[J],2014年第12期

(劉宏: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教授,本刊學術顧問﹔尹琳: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碩士生)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