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常態,應對新挑戰
1.以穩定姿態發揮紙媒影響力
面對新常態,報紙需要從內容、形式、盈利模式等多方面做出調整。
首先,報紙要辦得更像報紙,回歸精英,走“深度”之路。利用權威性、公信力、影響力在內容上對受眾產生深刻影響。美國學者菲利普•邁耶,既提出了“報紙消亡論”,同時也闡明了報紙經濟的影響力。他認為報紙的主要產品是影響力,而不是新聞或者信息。⑦
隨著人們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化,發布信息已不僅僅是媒體人的特權,在這種情況下,新聞競爭主要集中在對信息解釋權的爭奪,而非傳統意義上所說的對新聞源的競爭。報紙的核心競爭力是基於權威性和影響力的輿論引導,即在主流價值觀的引導下,發出冷靜、理性的聲音和判斷,引導受眾。
其次,在新媒體形勢下,報社也要在發行服務和閱讀形式上進行創新。比如對報紙的發行進行立體式的延伸,成為一些報紙拓展發行渠道新的嘗試。
再次,報紙傳統的“內容+廣告”的商業模式受到了挑戰,報業仍需探索成熟的盈利模式。如今,報紙在一線城市已近飽和,加上新媒體的競爭,發展空間有限。但新媒體在二三線城市的觸角和競爭力還無法與傳統紙媒相比,由此都市報可以探索出不同於新媒體的核心競爭力。⑧
2.用互聯網思維推進媒體融合
有學者指出傳統媒體試圖“融合”互聯網的探索是有價值的,但也隻能作為過渡時期,絕非利用互聯網的最終形態。⑨媒體融合重在探索適合互聯網的新的表達形式。事實上,互聯網本身即是融合媒體。
互聯網思維下,媒體融合不再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此消彼長,而是新“木桶效應”下優勢資源的共享,規則再造中的合作,以及對移動終端的爭奪。報紙不會被互聯網“融化”,更不會輕易消失。須知媒體形態的演變,不會改變新聞本身的價值,新聞不死。報紙應著力打造一系列自主掌控的新媒體傳播平台,整合優質資源,形成集群效應,實現傳統業務與新媒體共通共融,提升在新媒體輿論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打造紙媒融合發展新常態。
在報業寒冬的大環境下,報業整合是對報業的結構性調整,也是輿論陣地的重新劃分。紙媒更需抱團取暖,將品牌、資本、管理、市場、技術等優勢資源整合集中,擴大規模效應,減少同質同構惡性競爭,培育幾家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面對市場細分化趨勢,紙媒獲取的信息資源需要多次整合開發,有效轉化長期積累的政經優勢資源。紙媒也可借力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精准分析用戶需求,提升新聞報道和服務的針對性與水准。
3.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向市場要空間
面對用戶信息獲取終端和消費習慣的變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紙媒必須不遺余力地打造移動媒體產品,更新觀念和技術,加快推動傳統報業和新媒體融合發展。同時還要進一步開拓市場,延伸到新媒體力所不能及的空間。
4.重視人才培養與管理
人是新聞傳播的主體,紙媒轉型成功與否,關鍵在於人才。報紙媒體需要從人才選拔、管理、培養、激勵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完善招聘流程和管理體系,將優秀人才引進來﹔注重對人才的長期培養,提供培訓、深造的機會,同時要通過多種激勵手段,激發從業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留住人才。更為重要的是用好人才,要做到人盡其才,充分發揮人才的個體優勢,形成合力,增加整體的核心競爭力。
注釋:
①薛之白:《“新常態”爆紅的背后》[EB/OL],新加坡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special/zbo/story20140812-376613
②焦雯:《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多數人認為自己閱讀量偏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23/c_126422633.htm
③賈澤軍 尹茶 鄧曉群:《中國媒體融合研究現況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4年第10期
④傅紹萬:《媒體融合成敗的關鍵》[EB/OL],人民網,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104/c392156-26320963-2.html
⑤⑥袁舒婕:《中國報業轉型中的喜與憂》[EB/OL],中國新聞出版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4-10/28/c_127150731.htm
⑦Meyer Philip.“The Vanishing Newspaper:Saving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J],2004:15∼16
⑧《2014年紙媒發展趨勢前瞻》[EB/OL],媒介360,http://www.chinamedia360.com/newspage/20131217/011CE88C8FB55452.html
⑨李良榮 周寬瑋:《媒體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J],《新聞記者》,2014年第8期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