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新聞媒體:提升專業性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近年來興起的社交媒體逐漸發展成為新聞傳播的中堅力量,對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2014年這種勢頭還在繼續,“嗡嗡喂”、“維採傳媒”(Vice Media)、“紅迪”(Reddit)、“高客”(Gawker)等社交媒體進一步擴大其在內容和渠道上的優勢,在“初次訪問量”、“社交媒體流量”等指標上全面超過《紐約時報》等傳統主流媒體旗下的網站和“臉譜”(Facebook)、“推特”(Twitter)等同行“前輩”,獲得了大筆風投,告別了靠娛樂和八卦起家的“原始積累期”,全面過渡到以提升新聞專業性和全球影響力為己任的“品牌成熟期”。
以目前月獨立訪問量超過1.6億、市值達8.5億的“嗡嗡喂”為例。在獲得5000萬美元的風投后,從《紐約時報》、《衛報》等重金挖來多位名編名記,在調查新聞和深度報道上加大投入,同時還刪除了5000多條早期發布的不符合新聞專業標准的內容。它在新聞倫理和專業性上加大整頓力度,採用比《紐約時報》等老牌傳統媒體更為嚴格的標准,洗脫互聯網新聞“一大抄”的惡名,僅在2014年就先后解雇了兩名涉嫌新聞剽竊的資深記者。此外,過去一年“嗡嗡喂”在全球業務的拓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在歐洲、亞洲、美洲的十多個國家開辦本土化網站。用創始人喬納·佩雷蒂(Jonah Peretti)的話來說,此舉欲將“嗡嗡喂”打造成為社交移動時代首家名副其實的全球新聞媒體。
創業新聞媒體:弘揚公共性
在過去的一年中,創業新聞媒體的發展勢頭也不容小視,逐漸與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相互協作和補充,成為當今新聞業界的一支重要力量。與前兩類媒體所具有的高度商業屬性不同,創業新聞媒體以個人創辦的非營利機構為主,體現了高度的“公共性”。其中一些是來自傳統媒體的精英人士獲得公益資助后“下海創業”,更多的則是由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公民記者”創辦和維持。他們既秉持新聞公共性的理念,又充分發掘市場和資本潛力,善於尋求合作和銳意創新,能夠迅速適應日新月異的新聞傳播變局。
鈴貓網(Bellingcat)是由英國博主艾略特·希金斯(Eliot Higgins)發起的一家以公民新聞和民間調查為主的創業新聞網站。他本人並沒有接受過正式的新聞職業訓練,但通過發掘社交媒體“眾包”和民間“眾籌”的優勢,打造了一個具有高度專業性的信息核實與傳播平台。鈴貓網通過眾包機制,匯集了一群熱衷於深度調查的公民新聞記者,利用互聯網海量的開源信息,針對國際熱點事件進行全方位、持續性的追蹤報道。④2014年在敘利亞沖突、馬航MH17航班失聯等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中,該網站不僅搜羅了來自眾多主流媒體的權威消息,還通過“眾包”機制挖掘出若干被主流媒體忽視或誤報的信息,在當今日漸激烈的新聞大戰中獨樹一幟。
2013年歲末,曾供職於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的知名“微博記者”安迪·卡爾文(Andy Carvin)轉投創業新聞,加盟非贏利性新聞機構——“初見傳媒”,並擔任新成立的“利比亞報道”(Reported.ly)項目的創始人及總編輯。與其他創業新聞網站不同,“利比亞報道”並非通過實體網站或APP運營,而更接近於一個為公民記者提供服務的組織網絡。它將“推特”作為最核心的組織平台,同時借助“臉譜”、“紅迪”等其他社交媒體進行信息的收集與傳遞。
卡爾文認為,當下有太多的新聞機構只是借用社交媒體的平台傳播自己的新聞產品,受眾通過超鏈接等手段被引導前往這些新聞機構下屬的網站、電台等進行瀏覽或收聽。在這種模式之下,本應大有潛力可挖的社交媒體實際上淪為純粹的“中介工具”。⑤
相比之下,“利比亞報道”的創新之處正在於此:將虛擬的“新聞採編部”嵌入到不同的社交媒體平台之上,引導它們主動進行信息的生產與傳播。此外,得益於強大的公民記者網絡,“利比亞報道”還扮演著網絡信息“淨化器”的角色。在不同區域眾多記者的通力合作下,它能夠及時發現各類不實信息,將謠言扼殺在萌芽狀態,最大限度地保持新聞的專業性。
作為“小而美”的代表,創業新聞媒體的實踐和探索將為傳統新聞媒體的數字化轉型和社交媒體的品質提升提供寶貴的經驗。鑒於其鮮明的非營利屬性,它在媒體日益市場化、信息日趨娛樂化的今天,為弘揚新聞的公共性、維護新聞的專業性做出獨特的貢獻。
注釋:
①Seth Fiegerman:《6 Digital Challenge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New Editor》,http://mashable.com/2014/05/15/new-york-times-digital/
②Joseph Lichterman & Justin Ellis :《A Mixed Bag on Apps: What the New York Times Learned from NYT Opinion and NYT Now》, http://www.niemanlab.org/2014/10/a-mixed-bag-on-apps-what-the-new-york-times-learned-with-nyt-opinion-and-nyt-now/
③Mathew Ingram:《The Year in Media:12 Reasons Why We Should Be Optimistic》,https://gigaom.com/2014/12/22/the-year-in-media-12-reasons-why-we-should-be-optimistic/
④Eliot Higgins:《Bellingcat, For and By Citizen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1278239551/bellingcat
⑤Tom Watson:《Inside The Decentralized News Network: Reported.ly’s New Model For Journalism》,http://www.forbes.com/sites/tomwatson/2015/01/05/inside-the-decentralized-news-network-reported-lys-new-model-for-journalism/?utm_source=tuicool
(史安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廖鰈爾: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生)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