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青年記者》>>2015年2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創新性·專業性·公共性——

2014年美國新聞業發展態勢評析

史安斌  廖鰈爾

2015年03月16日13:23  來源:青年記者  手機看新聞

2014年是美國新聞業繼續經歷震蕩和重組的一年。媒體融合和數字化創新的大潮勢不可擋,以《紐約時報》等為代表的傳統新聞媒體、以“嗡嗡喂”(Buzzfeed)等為代表的社交新聞媒體和以“初見傳媒”(First Look Media)等為代表的創業新聞媒體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成型。傳統新聞媒體強力推進數字化變革,增強創新性﹔社交媒體著力提升新聞專業性、內容品質和全球影響力﹔創業媒體則發揮“眾包”“眾籌”的優勢,在保持新聞公共性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本文從上述三類媒體入手,盤點和分析2014年美國新聞業所取得的一些積極進展和經驗教訓,供我國同行參考和借鑒。

傳統新聞媒體:增強創新性

談及2014年的傳統新聞媒體,《紐約時報》經歷的一系列風波最為引人注目。作為歷史悠久的報業旗艦,該報在媒體融合和數字化創新上的一舉一動在新聞業界都具有“風向標”的意義。雖然該報近年來持續推出各種改革舉措,但從力度上講都比不上2014年。

5月,資深總編輯吉爾·艾布拉姆森(Jill Abramson)突遭解雇。個中緣由至今沒有正式公布,但她在推進數字化變革上行動遲緩是不爭的事實。

與這場“人事地震”互為呼應,一份有關該報“數字化轉型”的內部報告在網上被“泄露”,在全球新聞界引起廣泛反響。該報告旨在顛覆以“紙媒業務”為中心的傳統,深入分析了這家百年老報面臨的六大數字化挑戰,被稱為傳統媒體轉型和創新的“福音書”。①

10月,該報啟動了近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裁員行動,通過“買斷”或解雇的方式裁減包括採編和經營業務在內的100個工作崗位。與此同時,該報大力擴展和投資數字技術、用戶服務和移動內容,招募在數字媒體和社會化營銷方面的專門人才。這方面的標志性事件是在2月首次設置了“首席數據科學家”的職位,由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副教授兼任。由此觀之,過去一年《紐約時報》在媒體轉型上是“動了真格”,這種“箭在弦上、不能不發”、“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理念對全球同行具有警示和借鑒意義。

目前看來,推行數字化改革后的《紐約時報》在與APP等移動智能新聞終端的競爭中仍然難佔上風,2014年報社的整體業績也不盡如人意。多個新近建立的APP因受眾定位不准而早早“夭折”,其中就包括之前被市場看好的一款“時報觀點”(NYT Opinion)的APP。除此以外,還有多款涉及財經、科技、體育等專業內容的APP因經營不善而由收費轉為免費。②

盡管如此,該報2014年在數字化變革方面還是取得了一些進步。例如,陸續推出了根據用戶行為和喜好進行信息推送的“時報現在時”(NYT Now)、“時報精編”(Times Premier)、“時報烹飪”(NYT Cooking)等APP,獲得了廣泛贊譽。此外,一款名為“要點”(The Upshot)的數據新聞解讀類APP在上線后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就贏得了較高的人氣。

《紐約時報》在過去一年中的艱辛探索表明,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媒體融合所引發的傳播變革不能僅僅停留在內容和形式上的迭代上,還要依托自身的積澱和優勢與時俱進,銳意創新。2014年,這家具有163年歷史的老牌媒體爆發了一次觸及“靈魂深處”的革命,為今后逐步升級為“新型主流媒體”鋪平了道路。

相比之下,作為美國另一家報業旗艦的《華盛頓郵報》在2014年的變革則進行得不溫不火,但其高潮也是以“人事地震”為標志。

8月,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在收購《華盛頓郵報》一年后,毅然裁掉了任職七年的老社長凱瑟琳·韋茂斯(Katherine Weymouth),徹底終結了“統治”該報長達80年之久的“格林厄姆王朝”——這個家族曾經是美國報業“黃金時代”的象征。由貝索斯任命的新社長弗雷德·瑞恩(Fred Ryan),此前是“政客”網站(Politico.com)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貝索斯與瑞恩聯手在新聞生產和營銷方式上實施了一些新舉措。例如,借鑒亞馬遜網站的經驗,推出了“買一送六”的“捆綁”式促銷手段,提升專業新聞博客的訂閱量﹔精簡新聞採編部門的人員,加大對獨家報道、評論和視頻的投入﹔建立“數字媒體伙伴”項目,與220多家地方媒體合作,提高《華盛頓郵報》在美國各地的訂閱量,聯合採寫深度調查新聞,等等。③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