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借助心理環境引導網絡輿論方式探究

李倩坤

2015年03月17日13:30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隨著社會文化背景發生變化,媒介融合成為必然,在此期間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固有的輿論引導模式正在轉變,媒體在媒介融合最重要陣地網絡中的輿論引導權也在慢慢流失。本文試圖從心理學視角引入心理環境概念,建設媒介通過影響心裡環境間接實現輿論引導的道路。

關鍵詞:媒介融合﹔輿論引導﹔心理環境

新世紀以來,輿論的載體被分為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兩塊陣地,兩塊陣地既各自作戰也相互合作。從最早的“孫志剛案”到“廈門PX事件”再到“躲貓貓事件”,在多次的網絡事件中,互聯網陣地表現了網絡輿論越來越強的社會影響力,隨之而來的則是非理性言論的蔓延,本文試圖通過建立心理環境影響模式引導網絡輿論。

一、概念與研究理論

輿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輿論主要指“社會輿論”,是信念意見態度的總和,而狹義的輿論是指“共同意見”,如李良榮在《新聞學概論》一書中將輿論定義為“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裡,公眾對於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劉建民則認為“輿論,是顯示社會整體知覺和集合意識、具有權威性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網絡輿論是處於互聯網環境中的民間輿論,網絡輿論的聚集仍是對特定焦點的趨勢性意見表達,基本呈現出“沉默的螺旋”的表達特點,因此,筆者認為,網絡輿論應是在互聯網環境中,多數網民的具有傾向性的、有影響力的趨勢性意見表達。本文將試圖運用影響心理環境的方式影響這種意見表達。

德國心理學家勒溫首先在拓扑心理學中提出“心理環境”這個概念,他指出心理環境指人腦中對人的一切活動發生影響的環境事實,也即對人的心理事件發生實際影響的環境。我國學者林之達認為“心理環境”是指“影響人的心理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勒溫主要強調精神的影響,但輿論的主體網民同時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物質也對其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因此,本文將採用林之達的觀點,將人的心理放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影響下研究。

二、網絡輿論主體的特征和網絡輿論的特征

公信力越高輿論引導能力越強的恆定模式在新媒體中被打破,公信力的強弱在特定人群中會出現反相關,即公信力越高的媒體在新媒體中輿論引導能力越弱。這種現象的產生筆者認為有兩個因素:第一,傳統媒體沒能掌握互聯網的傳播規律,致使在新媒體中話語權旁落﹔第二,伴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受眾的獨立思維能力也隨之提升,某些媒體不公開透明的言語方式消磨了受眾對傳統媒體的信任,最終導致公信力在新媒體時代下降,因此要想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有效的引導網絡輿論,應對網絡輿論主體和網絡輿論的特征有所了解。

1.網絡輿論主體的特征。(1)能動性,網絡輿論事件信息源的多元化主要體現在網民將符合自身價值判斷或不符合的事件放上網引起討論,充分發揮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2)多面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網上與網下的多重身份,網上的多重身份。網民通常在網上有多重身份是眾所周知的,這被稱為“馬甲”,但是,在網絡輿論中,出於某種目的,網民會利用不同的馬甲發出完全相反的聲音,這種現象已經超出了之前對網民認識的線上線下的多面性,表現出的是個人意見的不確定性和隱匿性﹔(3)極端性,網民的發聲的觀點通常會和前面鄰近的帖子、評論相似或完全相反。這樣的表達方式通常被認為會更易引起關注,吸引注意力﹔(4)探索性,某一個事件一旦引起關注,就會引起網民強烈的探索心理。探索包括對事件真假、事件相關人物、事件周邊人物、事件相關背景等各個方面。“人肉搜索”這種現象是最好的例証。

2.網絡輿論的特征。(1)多元性,充分發揮能動性網民,接收到的外界刺激直接地反映在其網絡的表現上,因此,信息源的拓展必將導致輿論的多元﹔(2)復雜性,網民身份的多面性,導致其言論的隨意性和激情性,不同時間地點的碰撞,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在監管相對較弱的網絡中,言論的自由和低責任度致使了網絡輿論的復雜性。這也印証了,網絡輿論不一定是一致的意見﹔(3)沖突性,網民的極端贊成或極端反對表現出的非理性態度,讓網絡輿論的沖突性更強,極易分成兩派甚至多派進行罵戰。最為明顯的應屬“腦殘粉”這個稱呼的產生﹔(4)放大性,抱著求知、八卦、無聊、質疑等等各類態度的網民的探索性特點,帶來的幾乎是對事件的放大。就如同拿著放大鏡去尋找事件中的蛛絲馬跡,再將這些蛛絲馬跡放上網絡引發更多的討論和爭議。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