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網絡新聞生產過程中的“媒體奇觀”現象初探

王  煒

2015年03月17日16:54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整個社會的信息系統帶來翻天覆地的巨變,新的工具及實踐徹底顛覆了傳統新聞生產模式。網民群體參與新聞生產的過程,使網絡新聞生產呈現出一系列新特征。本文嘗試借用“媒體奇觀”理論對網絡新聞生產過程進行梳理、分析與解釋,認為這種新聞生產方式的變革是對“媒體奇觀”的再造。最后,文章分析了網絡新聞生產背后的社會心理、場域規訓和媒介素養等三大影響因素並提出一些意見。

關鍵詞:網絡新聞生產﹔媒體奇觀﹔群體行為

一、“網絡新聞生產”的過程分析

(一)“網絡新聞生產”的定義

盡管在Web1.0時代出現的新聞門戶網站等新媒體形態已經對傳統媒體造成困擾,但還不足以撼動傳統媒體作為信息生產的主力軍地位。所以陳力丹在2001年分析網絡新聞生產時曾斷言:“如果把網絡新聞傳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即拷貝借鑒階段、用戶化階段、網絡原創階段,那麼現在的網上新聞傳播尚處於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的過渡,離網絡新聞傳播的原創階段,距離尚遠。[1]”時間推進到2006年,隨著Web2.0、3G技術、寬帶技術等各種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媒介融合、網絡融合等趨勢的明朗,陳力丹再談網絡新聞傳播時,認為“網絡新聞傳播的地位已經從邊緣走向了主流”[2]。“網絡新聞生產”作為一種普遍現象引起學界關注,成為研究熱點。喻國明更是樂觀認為:網絡新聞生產“這種讓全民共同決定和編織傳播的內容與形式,讓每個個體的知識、熱情和智慧都融入其中,讓人們在具有最大個性選擇的聚合空間內實現共享,這恰恰是新傳播時代的價值真諦。[3]”

我們認為,網絡新聞生產是新聞事件在全體網民參與過程中被發現、挖掘、制作和傳播的過程,是網民集體創作過程中將新聞信息流與意見流融合的過程,是復雜的新聞傳播各要素不可控的互相作用的過程。

(二)“網絡新聞生產”的新特征

盡管網絡新聞業的發展是各國信息網絡建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媒體的衰弱和新媒體的強勢也顯示了網絡新聞發展趨勢的不可逆轉。但人們發現,專業新聞媒體在網絡新聞生產過程中也不能避免地被復雜的“網絡新聞生產”過程所束縛,產生區別於傳統新聞的新特征:

1.突出的新聞元素取代傳統的新聞要素,成為網絡新聞生產的起點。新奇的、具有話題性的新聞元素,盡管在傳統新聞中也會有所涉及,但不會像網絡新聞中那樣被無限放大和演繹。我們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是,新聞中的一些符號(句子、詞語或形象)取代新聞事件本事,成為更加熱門的新聞。

2.鮮明甚至極端的觀點、立場和傾向是網絡新聞傳播的動力。勒龐一針見血地指出,“專制和偏執是一切類型的群體的共性。支配著人們感情和思想的基本的種族觀念,會一再表現出來”[4],這種烏合心理在網絡新聞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具有強烈情感的(愛國、道德等)意見指向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新聞中,並被人冠以“有態度的新聞”的美名而被廣泛接受和傳播。

3.反差呈現、刺激眼球是網絡新聞生產和傳播的常用手段。網絡新聞往往由百字短文構成,信息量有限。為了吸引注意力,傳者往往截取最反常的新聞點作為傳播噱頭,標題黨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而其最大危害是將未呈現的新聞要素想當然地置換成似乎不可言說的潛台詞,網絡新聞讓事件背后的真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一個能博受眾轉發吐槽的刺激性話題。

這些網絡新聞的生產和傳播是無意識和不可控的,盡管背后一定是有各種力量的推動和角力。

二、“媒體奇觀”理論的借用與分析

那麼,究竟如何理解這種“媒介奇觀”現象?網絡新聞所構造的新聞傳播景觀又有什麼新的特征?

(一)從“景觀社會”到“媒體奇觀”

“媒體奇觀”現象的發現並非偶然,從古老的哲學傳統出發,它有著明晰的發展軌跡。德波在《景觀社會》開篇斷言:“在現代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的龐大堆聚。”德波是詩意的,他沒有對所謂“景觀”作學術定義,“在他這裡,景觀代表了當代社會表象關系的一種總體。[5]”“媒體奇觀”概念則來自凱爾納,他認為媒體奇觀指的是“那些能體現當代社會基本價值觀、引導個人適應現代生活方式,並將當代社會中的沖突和解決方式戲劇化的媒體文化現象”[6]。

我們看到,德波的“景觀”是一個宏大的、靜態的概念,凱爾納走出精英主義的悲觀消極,從更微觀細致的角度去剖析“奇觀”對人類社會與文化的沖擊。這個認識的過程伴隨著大眾媒介不斷擴張和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發現,媒介成為“奇觀”的引領者,或者說,媒介已經成為一個“超級奇觀”的制造工廠。

我們早已習慣上述的生活娛樂方式,對這種“娛樂至死”的批判甚是不以為然。在中國,作為“文化主陣地”的大眾傳媒業,我們不會允許其走向過度娛樂化的極端。我們知道,傳統媒體不僅有行政力量的嚴格把控,作為內容生產方的傳媒業界也有眾多專業主義的“把關人”角色在把持內容走向。早前紅極一時的干露露母女試圖在江蘇教育台再炒作一把,使相關單位被宣傳部門嚴厲處分就是最好的例子。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