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當前高校校報發展之路分析

肖  東

2015年03月19日10:0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在新媒體大行其道的時代,作為校園主流媒體的高校校報受到極大沖擊,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發展危機。實事求是辯証分析形成困局的主客觀因素,系統求解目前的破局之道,在強化權威主導性、增強服務意識和堅持引導性原則方面積極創新,方能在前進路上發揮作用,戮力前行。

關鍵詞:高校校報﹔新媒體時代﹔創新發展

從19世紀末大學校刊這一文化現象橫空出世以來,中國高校校報已走過了100多年的歷史。迄今全國幾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報,在學校辦學實踐和創新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特別是互聯網的發展,作為高校黨政機關報、校園主流媒體的校報當前卻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發展危機。

一、高校校報現實困局解讀

高校校報遭遇影響力下降、地位邊緣化的困局,究其原因,不外乎在主觀內容形式的因循和對客觀傳播渠道的固守。

校報是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高校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的主陣地。但長期以來在傳統模式下,校報多是簡單地使師生讀者依其設置的路徑來了解事件及信息。宣傳報道存在表面化的傾向,缺少文化深度。而報道領導、報道會議多,報道方式模式化,空話、套話盛行,八股之風等,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不少讀者對校報機關報屬性的誤讀。長此以往,校報逐漸失去讀者的關注,影響力的下降隨之便成為一種必然。影響力是時代某因素或諸因素決定人們意識改變大小的力度,實際上是一種控制能力,表現為發出者對收受者的認知、傾向、意見、態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為等方面和目的性的控制作用。沒有了影響力,校報就失去安身立命的基礎。

高校校報大都是具有全國統一刊號的正式出版物,但管理上長期因循行政化運作模式。出版經費、人員由學校統一調配。出版周期相對較長導致時效性較差。而相對固定的工作程序以及進修學習機會的匱乏,容易使辦報人員產生惰性,缺乏工作創新的動因和活力。加之一些辦報人員本身思維僵化,不思進取,不善於積極獲取和利用有效信息,那麼其提供的信息產品勢必在內容和形式上陳舊落伍,難以讓讀者滿意。

在前網絡時代,由於信息渠道較少,校報雖然總以一張面孔示人,仍可“一家獨大”,但網絡時代的到來,使校報和其他紙質媒體遇到了真正的挑戰。近年來,由於受網絡、手機移動終端等新媒介的吸引,讀者對報刊的信息依賴性減弱,大量讀者特別是學生為主體的青年讀者向更為便捷的新媒體轉移。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已達6.32億,網絡傳播理念對傳統宣傳模式的沖擊也相伴同行。網絡時代海量的信息使得傳統紙質媒體宣傳模式原有信息壟斷地位逐漸發生動搖。

綜上所述,高校校報之所以陷入困境,既有主觀自身的原因,也客觀傳播趨勢變遷的影響。對此,我們應該辯証分析。

二、高校校報的系統求解

校報是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高校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的主陣地。2006年6月教育部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校報工作的若干意見》,更對高校校報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充分的明確和肯定。高校校報應該也必須對自身角色和責任有所擔當。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重要方針,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思想導向,積極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觀,發揮自身在輿論引導中的積極作用,幫助師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黨的教育事業發展。

在這樣的基礎上,開發出符合高校校園傳播特點的傳播方式。突破瓶頸,打破桎梏,作為校園主流媒體,筆者認為高校校報應從三個方面做出努力。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