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論新聞記者的主體意識及其作用【3】

郭雪吟

2015年03月19日10:45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三、結合具體實例分析主體意識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表現

水門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之一,對美國本國的歷史有著長遠的影響,在這起事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人是兩名新聞記者。“1972年6月17日清晨,5名男子因闖入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辦公室安裝竊聽器、偷拍文件被捕。”這則新聞被刊登在報紙一塊面包大小的版面上,多數人並沒有對其特殊性有所察覺,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卻發現了其中的詭異。后來經查明這5名男子均是共和黨“暗探”。為避免影響自己競選連任,時任總統尼克鬆向各方面施加壓力,下令掩蓋事實真相。此后,兩名記者一直對該事件窮追猛打,克服重重阻礙,並依據“深喉”提供的消息,爆出了事實真相,直接導致尼克鬆於1974年8月被迫辭去了總統職務。

在這起事件中,兩名記者充分地發揮了其主體意識。

(一)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當兩名記者決定追尋真相的那刻起,注定了日后會面對來自於各方面的壓力。尤其當“水門事件”進入最后關鍵階段的時候,卡爾和鮑勃的人身安全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們甚至不敢在房間中直接對話,隻能開著音樂通過打字機打字來對話。當記者被牽涉進一個政治陰謀中,他們的處境比任何人都危險。但是他們始終將生死置之度外,將自己所調查的事實公之於眾。將記者主體意識中獨立的人格和崇高的職業精神充分展現出來。

(二)能夠從真偽莫辨的信息中認准新聞源頭

對於一塊面包大小版面上毫不起眼的新聞,大多數人都隻會一掃而過,而卡爾和鮑勃卻能夠嗅到不尋常的地方,並通過獨立的判斷思考將其作為一條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持續追蹤下去。這是記者主體意識中新聞發現力和新聞敏感度的完美體現。

(三)以線索為主線,不斷擴寬信息渠道,探尋事實真相

由於“水門事件”牽涉到的關鍵人物是時任總統尼克鬆,所以很多知情人都不敢透露內情。卡爾和鮑勃在採訪過程中遇到了一次次的拒絕,但他們並沒有知難而退,而是不斷的找尋新的信息切入點。最后,兩名記者成功找到了關鍵信息的提供者“深喉”。並在其幫助下,一步步揭開了事情的真相。這反映了記者主體意識中主觀能動性的實踐、堅持不懈的毅力、不畏懼艱難的探索精神。

(四)兩名記者能夠對採訪對象心中有數,並能夠對突發狀況作出快速的應對

卡爾和鮑勃不放棄每一個能夠提供線索的人,並旁敲側擊從他們口中獲得有用的信息。在一次採訪中,由於採訪對象要求不能筆錄,卡爾靈機一動,想出了在上廁所時用餐巾紙記下採訪重點內容的絕招。這深深地表現出兩名記者對採訪者准確的把握能力和快速的臨場應變能力。這個事例體現出,在新聞傳播活動中記者主體意識的強弱與否,主體性發揮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新聞傳播活動的成敗,並且能夠對最后的工作狀態和結果產生直接的影響。

四、記者主體意識的作用

以上內容主要闡述了記者作為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其主體意識的發揮程度,影響著新聞傳播過程的每個環節,甚至直接決定了傳播的最終效果。由此可以看出,記者的主體意識不管對於記者個人還是對於新聞報道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有利於保持記者的獨立自主性

記者在工作中必須具備基本的獨立性,要清醒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不盲從、不輕信。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李希光曾指出,現在很多記者根本不進行獨立的採訪,然后根據個人的價值、好惡去推測新聞事件。有些記者甚至把網上的文字、飯桌上的談資,當成可信的新聞事實報道。他們怎麼就忘了新聞學的一個核心原理:核實、核實、再核實。這裡所說的“獨立性”並沒有嚴格的定論,可以從多方面來理解,從新聞道德方面出發,是指“不被自己所在的媒體所園圃,不被感官之色相所麻痺,不被升遷之誘惑所俘虜,不因工作之復雜而有所懈怠”﹔從新聞基本業務素質來說,可以理解成,記者擁有“獨具慧眼”的新聞目光,善於發掘有價值的新聞,並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

(二)有利於記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新聞傳播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而不是對事實的照抄照搬。因此,記者一旦參與社會實踐,就不可避免地要發揮自己獨有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在新聞作品中深深烙上記者主體意識的印記。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能使記者在前期准備,中期採訪過程以及后期編輯中始終保持著思維的活力,挖掘新聞的深度。在探索過程中提高新聞作品的質量,增強傳播效果。

(三)有利於培養記者的創新意識

主體意識中的進取精神是記者前進的內動力,它能使記者不斷突破自我、打破定勢。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提倡創新的時代,新聞記者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才能勝任這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而且,現在媒體眾多,獨家的新聞卻越來越少,要想在激烈的媒體大戰中脫穎而出,在同題競爭的狀態下媒體記者就要找到獨特的新聞報道視角,出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競爭格局。 

(作者系武漢理工大學文學文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潘柳燕.成長與超越:人的主體性的個體發展——人的主體性發展探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2] 杜波.談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意識[J].現代營銷學苑,2011(12).

[3] 孫荷琴,林東明.試論法拉奇的“記者主體意識”及啟示[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2(2).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