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報刊亭非雜貨鋪,多元發展應維護文化品牌
面對生存窘境,報刊亭出路何在?毫無疑問,如果按原有單一經營報刊的思路,經營者肯定因得不到利益回報而退場﹔如果完全放開經營,變成無序的雜貨店,又與城市文明相悖。作為政府部門和經營單位,應創新思路和模式,把報刊亭維護和發展好。
正如紙媒現在也在開展多元經營、以產業反哺報業一樣,報刊亭要維持生存,同樣需要進行多元經營,拓展服務范圍,同時要以優惠的條件調動銷售者的積極性。有的地方採取零租金的辦法,吸納報刊亭的銷售者,這是雙層經營模式下的一種創新,即先由拿到報建証的經營單位選擇好地段創建報刊亭,然后以零租金招攬具體的經營者即銷售者。經營單位則在亭上以經營廣告等方式收回投資和獲取利潤。銷售者因是零租金,大大降低了經營成本,同時以多元經營維持報刊亭運作。
為了進行多元經營,有的地方把報刊亭改為公共服務亭。不管叫什麼名字,都是在報刊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改名后其經營的重要項目應是報刊和近似的文化產品及社會服務。當然別的也可適當經營,關鍵要有主次。在大街小巷的公共場所設立類似報刊亭這樣的公共服務亭,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如果將這類亭辦成完全走樣的雜貨鋪,有礙觀瞻,不能成為文化風景線,遲早都會被整治。有些報刊亭確實存在外觀形象不好甚至“臟亂差”等問題,有的是政府規劃不到位,有的是管理失控造成嚴重跨范圍經營。
筆者注意到,許多城市已對報刊亭進行了升級改造,在外觀上變得更加干淨新穎,一改過去“城市牛皮癬”臟亂的形象,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市民面前。多元經營經營什麼,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好的。許多報刊亭開辦了特快攬收、電商小包等各類郵政業務,提供更為廣泛的便民服務有助於報刊亭長期生存和發展,但報刊亭的主要職責和功能仍然是為民眾提供精神食糧,是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場所,並非大包大攬的雜貨鋪。在這方面,各地都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
在廣州,由廣州新華出版發行集團聯手有關單位成立的廣州報刊亭有限公司,在重要城區、街道大力推進新型報刊亭建設。除了經營報刊之外,還設立公用電話,代售手機充值卡、船票、飛機票、火車票、景點票等業務,並將報刊亭打造成廣告經營的載體。有了經濟效益,才能使報刊亭堅持下來。廣東珠海的公共服務亭更是以其良好的外觀、較高的經營品位和有序的管理,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這些報刊亭主要設置在人流密集的交通要道及商圈、社區、公交車站台旁。早在2010年3月,珠海報業發行有限公司就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范圍內建設“珠海報業”報刊亭的要求,強調報刊亭不是單一的售報終端,應發展成城市的公共設施。從他們的方案中看得出經營有重點,並進行有序管理。他們的指導思想就是既能滿足市民的文化和其他服務需求,又能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要發揮這樣的作用,既不能單一經營,也不能無節制亂經營。經過一段時間摸索,珠海逐步將報刊亭打造成為公共服務亭,集報、書、刊、碟等文化產品的銷售、推廣、配送以及信息查詢、公共繳費於一體的服務管理平台,並且與“公共自行車服務亭”連在一起,形成多種功能的“一站式綜合便民服務亭”。經營公司對服務亭的經營給予指導和監管,統一形象,明確經營范圍,經營產品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結算。
目前對報刊亭仍有爭議的地方,應從文化建設的高度對報刊亭的發展予以重視,並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扶持措施,出台相應的管理規定,以確保報刊亭健康有序發展。例如,政府部門可以對報刊亭的分布位置進行有效合理的劃分,使得報刊亭既能夠滿足公眾的文化和日常生活需求,又不會成為佔道經營、妨礙交通的“障礙物”。另外,為了報刊亭能夠更加規范地發展,相關部門也應出台相應政策,對於其經營范圍做出明確界定,規范銷售渠道,防止一些經營者利用報刊亭打“擦邊球”進行超范圍經營或出售非法出版物,影響報刊亭的整體形象。
文化是強大的,雖然飽經滄桑甚至戰火洗禮,卻能歷久彌新、燭照未來﹔文化也是脆弱的,經不起隨意折騰、褻瀆、踐踏,因而需要精心呵護和培育。因此,城市文明的發展需要報刊亭的推動,城市文明的價值也更需要報刊亭來體現。
(作者:周林桐,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范以錦,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