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亭對閱讀率的影響分析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14年4月21日發布的“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在閱讀率方面,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報紙閱讀率為52.7%,較2012年下降5.5個百分點﹔期刊閱讀率為38.3%,較2012年下降6.9個百分點。在閱讀量方面,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閱讀報紙和期刊分別為70.85期(份)和5.51期(份),與2012年相比,閱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報刊亭在城市的沒落與國民閱讀率的下滑互為因果:報刊亭數量的減少是這種狀況產生的重要原因,因為報刊亭是報刊進入家庭、提高國民紙質媒體閱讀率的平台之一,報刊亭減少導致公眾購買報刊不方便,閱讀率自然下降﹔反過來,國民閱讀率的降低也直接影響報刊亭的銷售。正是基於這樣的理由,許多人呼吁在城市裡保留報刊亭,以確保國民閱讀率不至於急劇下降。
但是,這一理由是經不起推敲的,報刊亭固然能便利公眾購買報刊書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紙質文本的閱讀率,但過分擴大報刊亭在提升國民閱讀率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取的。報刊要真正吸引讀者,擴大傳播,一項重要的工作是積極引導讀者、培育讀者。近百年來,歐美許多國家的報社先后推行“NIE工程”,主動為自己的報紙培養未來一代的年輕讀者。NIE是英文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縮寫,通常譯為“報紙教學計劃”或“報紙教育工程”。此項工程創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由報界與教育系統聯合發起,通過免費贈送或折價出售的方式,把報紙引入學校課堂,報紙或成為教科書,或成為教學輔導讀物,使學生時代就閱讀報紙的人成為報紙的忠實讀者。根據世界報業協會的調查數據,1997年全世界有35個國家開展了NIE工程,而2001年發展到52個國家,其中有21個國家已將“NIE工程”寫入相關法令,作為正式教學計劃的重要內容來實施。
日本是世界著名報紙大國,其報紙閱讀率位居世界前列,日本人經常很自豪地說:“我們國家沒有一個文盲,人人愛讀書看報。”國內研究者分析其成因時指出,日本能形成這種良好的閱讀氛圍,其傳統媒體既是推動者,也是獲益者。日本報刊培養讀者,從小孩到老人、從城市到農村,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日本的小學和中學大多配備新聞教育輔導員,從小就對學生實行媒介啟蒙教育,並指導學生自己辦刊辦報,學生入學后就與報刊結下了不解之緣。很顯然,日本此舉正是推行“NIE工程”的生動范例。近年來,在全球報紙普遍衰退的大背景下,日本報紙表現出了很強的抗打擊能力,有效規避了這一頹勢。
報紙發展在報刊亭興廢中的作用
多年來,報刊亭對於市場化運作的報紙具有特殊意義。表面上看,報刊亭只是報刊的銷售終端,但在報紙的整個運行進程中,其銷售數據通常發揮著異常重要的“指針”作用——零售數據是國內衡量報紙市場影響力的核心指標,這項指標又直接關系到報紙的廣告收入,決定著報社的經營狀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也不應該忽視一個事實,即報刊亭的銷售狀況始終受報紙內在質量的左右,隻有信息內容獲得公眾充分認可的報紙,才能在零售數據上“出彩”。過去如此,今后依然是如此。報刊要真正吸引讀者,最終出路在於增強信息內容的原創性和深度,主動與網絡媒體的“碎片式”信息實現差異化。
愛好閱讀的人喜歡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閱讀感,有人形容所謂的閱讀感就是一種精神狀態,就是一種自我相處,是學會自由而且不無聊的獨處﹔他們認為,閱讀是讀者和作者靈魂之間的交流、精神之間的對話。人們普遍反映,紙本閱讀產生的閱讀感是新媒體閱讀無法替代的,因此有人感嘆“手機可以不玩,電影可以少看,但不可不看書”,因為以書為代表的紙質媒體上的文字內容體現了比網絡媒體更深刻的思想內涵,閱讀文字會刺激人的自我意識形成。
閱讀感的形成,往往有賴於讀者和作者之間在精神層面的深入交流,它不僅需要閱讀的文字在信息層面表現出深度,更離不開文字在思想層面的深度。閱讀報紙是智力的游戲,抽象的文字從來都不會禁錮讀者的思維,讀者在接受文字符號的同時,還可以擁有充分的想象空間,這是其主體意識存在的表現,報紙不會限制讀者的思維。人們普遍認為,新媒體提供的屏幕閱讀是一種短平快、“快餐式”的淺閱讀,隻能滿足人們對於信息的知悉,卻無法提供人們內心渴望的那種真實深度的閱讀體驗。報刊應當在這方面著力經營,通過有深度的文字,刺激公眾閱讀,提升公眾閱讀的愉悅感。
總之,報刊與報刊亭的關系,本質上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如今,紙質媒體與報刊亭的發展都面臨空前的窘境,報刊要通過自身的努力,維持公眾對平面媒體的閱讀興趣,使國民閱讀率保持在較高水准。報刊持續健康發展,是報刊亭興盛發達的基石,脫離了這一點談論報刊亭的存與廢,其意義無疑要大打折扣。
(作者系四川師范大學教授)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