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5年3月上
人民網>>傳媒>>正文

報業發展是報刊亭存在的基本理由

庹繼光

2015年03月20日14:50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近年來,國內有關報刊亭存與廢的爭論屢次出現,也曾多次引發報刊亭與城市文化關系的討論,有人認為報刊亭佔道經營影響交通,成了“雜貨鋪”﹔也有人認為報刊亭充當著人們精神食糧的“補給站”,是城市的文明驛站,在培育人們閱讀習慣、提高國民閱讀率、滋養城市文明、打造書香城市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實際上,這兩種觀點都有些偏激,當下報刊亭仍有其存在價值毋庸置疑,但其作用也無須拔高。報刊亭的興廢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紙質媒體的發展,紙質媒體自身的發展和變革才是吸引讀者的核心。紙質媒體應當努力滿足讀者需求,使之對報刊保持較高閱讀率,這才是報刊亭生存發展的堅實基礎。

當下報刊亭功能的重新審視

報刊亭第一位的作用,是擔當報刊及其他書籍的銷售職責,方便公眾購買報刊和書籍,評價報刊亭的文化傳遞功能,也必須考慮這一具象的職能,而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背景。對比今昔,人們不得不承認,報刊亭的銷售功能已經明顯衰退。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報刊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報刊亭作為溝通報刊與讀者的重要橋梁,在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報刊的蓬勃發展。當時,報刊亭是讀者購買報刊的重要渠道,成為城市閱讀生態的有機組成部分,一旦其陡然消失,整個城市的閱讀生態鏈就似乎發生“斷裂”。但人們也不得不承認,現實情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隨著網絡、手機等新媒體迅速崛起,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便捷、快速、碎片化的“無紙閱讀”,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紙媒閱讀人數下滑趨勢越來越明顯。作為紙媒發行終端的報刊亭,其實際承載的報刊銷售功能也必然下降。

當然,報刊亭書報刊銷售功能的衰退,並不意味著報刊亭徹底喪失了銷售功能:一些不方便訂閱報紙的人,可能仍會選擇在報刊亭購買報紙﹔對於雜志和書籍而言,色彩鮮艷的圖片、吸引眼球的廣告等,能夠在相當程度上刺激讀者的購買欲望,促進書刊的銷售……

在具體銷售職能下降的同時,當下報刊亭的文化符號功能卻日漸上升。當前國內各地紛紛強調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在一座城市中,報刊亭、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建設是否到位,是公共文化服務是否完善的重要標志。在這個意義上,報刊亭沒有理由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缺位”。

近來,國內諸多人士在論証報刊亭存在的合理性時反復指出,在巴黎、倫敦等世界大都市,報刊亭都作為文化載體保存下來,政府不僅允許它們存在,甚至還有意把它們打造成文化的象征。著名的巴黎盧浮宮門口就有報亭,而在英國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對面一條主干道的人行道上,同樣突兀地立著一間報刊亭。有人基於國外的現狀,詩意地寫道:“倘若說下水道彰顯著一座城市的良心,那麼報刊亭就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唱詩班,讀報正是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文化倡導與傳播,清理報刊亭就是對城市文明的無聲抹去。”這種說法過度渲染了報刊亭在文化傳播、城市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國外的現實恰好說明報刊亭更多發揮的是文化符號的作用。

現實需求不大的報刊亭,在都市無法大規模發展,國內自然也不可能像幾十年前那樣報刊亭“遍地開花”,進行合理規劃,使保留下來的報刊亭能正常運轉是非常必要的,唯其如此,都市裡的報刊亭才能真正保持生命力,而非只是一種“擺設”。

在這個意義上,作為城市公共文化設施的報刊亭,應當在功能上進一步充實和優化,即在原有報刊和書籍銷售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其他服務職能。這一公共設施的基礎功能是報刊銷售,同時借助其他收費服務項目等維持基本的經營,避免經濟狀況惡化而影響報刊亭的正常運轉。筆者以為,目前國內一些地方採取的報刊銷售“棄亭入店”模式,實際上使得報刊銷售成為超市、商店的附加服務項目,背離了報刊亭存在的本原,因而難以被讀者接受,銷售狀況自然不樂觀。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