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韓國媒體對中國的韓流現象的報道考察及反思【2】

李新東

2015年03月23日15:08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二、韓國媒體對中國韓流現象報道的態度

從韓國新聞媒體針對韓流現象報道的內容看來,其中大部分內容是對韓流現象的描述性報道,這部分內容達到40%以上。對韓流文化現象的分析佔到20%,從文化產業層面報道的內容佔到18%,有關韓國國內對中國韓流現象反應的報道僅佔到11.4%左右。以海外演出宣傳以及演藝人士推廣介紹的內容也佔到11.4%[1]。從這些數據可以進一步分析韓國媒體對於中國的韓流現象的反應和認知角度。從韓國媒體對韓流的定義來看,一開始都把韓流這個概念定位於韓國大眾文化的流行現象,認為是韓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相近性導致了中國觀眾對韓國影視等流行文化的共鳴,正是這種情緒上的共鳴才是中國的韓流現象產生的感情基礎。其實從韓流現象在中國的傳播過程看來,韓國娛樂文化的商品性以及市場推廣戰略才是韓流現象在中國得以蔓延的主要原因。韓國影視劇的制作或者流行音樂的發行,其背后並不是過於依賴影視劇或音樂素材的質量,而是更加重視什麼樣的素材更加有市場,更被觀眾接受和追隨。比如韓國影視劇的“三角戀”主題模式,“王子與貧民公主的愛情故事”,韓國歌手的偶像化,都是韓流商品操作者們的主要運行手段,從中國頗具人氣的韓流作品來看,經過調查發現,很多人聽不懂韓國歌曲,但是卻痴迷於韓流歌手,這種對韓流歌手的追隨,是源於對歌手本身的形象的執迷,並不是歌唱作品。 據調查發現,韓流的愛好者基本都是青少年,所以韓國娛樂公司一直不斷推出各種偶像派少女,少男組合,就是為了迎合娛樂市場,而且這些偶像組合成員中有的並不具有過硬的歌唱實力,但因為外表形象上的因素,也就是包裝上的考慮,才成為組合的成員,所以說韓流與其說是一種文化,不如說是流行文化包裝下的文化商品。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韓國許多娛樂公司也是啟用中國選秀成員,從而獲得中國娛樂市場的認知度以及中國媒體的關注,達到一種宣傳效果。

同時,韓國娛樂公司以及相關政府部門也積極展開與中國娛樂公司和媒體的合作,為韓流進入中國市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韓流之所以在中國盛極一時,這與中國媒體的推波助瀾有很大關系。反過來,韓國媒體卻極力抵制中國影視劇為代表的大眾文化在韓國的推廣,這種一邊倒的文化推廣現象,值得中國媒體的反思。

韓國媒體對中國韓流現象的報道立場看來,基本是以一種文化優越者的姿態來進行描述的,很多韓國媒體都把中國的韓流現象歸結於韓國大眾文化的先進性和優越性,認為中國大眾文化缺少時尚流行的要素,認為韓國流行文化在中國市場之所以橫行披靡,就是因為韓國大眾文化的先進性和中國大眾文化的保守封閉性造成的。從中國近期比較火的娛樂節目來看,基本也是韓國娛樂節目佔據了大半市場,比如“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我們結婚了”,“無限挑戰”等,基本都是韓國娛樂節目,或者是直接引進,或者是買了版權中國制作,可以說繼影視音樂之后,中國的娛樂節目市場基本也是韓流的天下,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這既有娛樂節目制作水平的問題,也有市場及人為因素的原因。中國電視媒體眾多,從業人員也是規模龐大,卻基本都是靠引進韓國的娛樂節目搶奪市場,這說明了韓國流行文化市場戰略的成功,因為最終得利的都是韓國相關產業。正是中國電視媒體的這種對韓國娛樂節目的趨之若鹜,才導致了韓國媒體對中國韓流現象報道的高姿態和優越感。

三、韓國媒體對中國韓流現象報道傾向的轉變

韓國媒體對中國韓流現象的報道除了關注娛樂消息和娛樂從業人員動向之外,也開始思考韓國韓流現象的產業化和持續性。也就是韓國媒體開始把韓流現象直接定位於一種商品,開始關注這種文化商品的效益和持續可能性,於是開始討論國家有關政策的制定,有的媒體建議從國家層面制定相關導向政策和支援性政策,進一步公關中國市場,把韓流商品的優勢保持下去,從而為韓國帶來經濟上的創出以及國家形象的提升,促進中國人對韓國文化的親近感,從而在旅游,貿易等方面為韓國帶來直接的產業利益。據有關數據統計,韓流對韓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杰出的貢獻,具體表現為電影、音樂等韓流商品的出口額,比如人氣韓劇在2003年的出口額為8,600萬美元,2005年則增加至2億2,000萬美元﹔K-POP音樂出口額也從07年的1億8,900萬美元增至2010年的3億1,300萬美元。有關統計數據還顯示 韓流文化帶動了韓國全產業的發展,韓流文化、娛樂以外的汽車、游戲、食品、旅游以及家電等產業的營業額將達到12萬億韓元(約104億美元),而且今后還將持續攀升[2]。

然而與韓流所帶來的無形效益相比,上述這些以數字計算的經濟效益又顯得不值一提了。英國BBC制作的一期名為《Korean Wave》的節目指出,從前的韓國與政治動亂、學生運動、朝鮮核問題聯系在一起,而韓流的出現逐漸消除了這些負面因素帶來的影響,人們眼中的韓國變身為一個新鮮、有魅力的國家。最近,韓國文化產業交流財團對9個國家的3600名居民進行的調查顯示,58.2%的人在接觸韓流后對韓國的印象好轉並希望去韓國,53.1%的人想嘗試韓國食物,53.1%的人想了解韓國傳統文化,45.3%的人希望購買韓國產品(以上為多選),而將韓國與朝鮮或者朝鮮戰爭聯系在一起的人不足8%。國家形象實現了華麗變身之后,韓國對外國年輕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1997年首次實施的韓國語能力考試僅有2000多名應試者,然而到2011年已經達到了45萬名。中國2000年參加該項考試的應試者不過261名,到2009年卻驟增至14萬名[3]。

從這些數據來看,韓國媒體對於韓流現象持續化和產業化的談論確實是有必要的,因為韓流現象特別是中國的韓流現象,在韓國媒體看來,不僅僅是大眾流行文化的流行,而是有關韓國國家利益和形象的重要產業的組成部分,是國家層面的文化產業,其是否持續性,是有關國家經濟利益的重要問題。所以說韓國媒體對中國韓流現象的報道,從一開始對娛樂消息和明星的關注和追蹤,逐漸轉化為對這一文化商品的推廣和促進戰略的討論,最后開始上升到國家文化產業層面的高度,韓國媒體對中國韓流現象的報道逐漸經歷了娛樂報道、戰略宣傳、產業反思的三個階段。 

(作者系韓國水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 尹泰幀.韓國媒體報道傾向研究,2002(9).

[2] 亞洲經濟.2013-10-03.

[3] 亞洲經濟.2013-10-03.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