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市級黨報在各級黨報序列中區位最為靠前,與受眾聯系也最為密切。本文以遼寧為例,運用媒介生態學理論,全面呈現地市級黨報媒介內、媒介外生態環境。認為,地市級黨報與宏觀經濟狀況、社會人口結構、媒介種群之間存在著互相制約的互動關系﹔並得出地市級黨報未來發展空間的基本判斷:在當前多元化的媒介環境下,我國地市級黨報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有一定的產業提升空間,機遇與挑戰共存。
關鍵詞:黨報﹔媒介生態﹔城市化
“從人類社會的普遍聯系中,從媒介生態的內在機制和外在聯系以及各種媒介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關系中,探索和揭示媒介生態發展與變化的本質和規律。[1]”媒介生態學是近幾年來國內新聞傳播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強調把傳播媒介放到廣泛的社會政治、經濟背景中,從而揭示傳播媒介與社會生態環境構成因素之間互相制約的關系。課題組借助媒介生態學理論,在全面考察遼寧地市級黨報現狀及發展過程中,從媒介生態環境各個生態因子出發,探索遼寧宏觀經濟狀況、社會人口結構等諸多生態因子與黨報的互動關系,以期得出遼寧地市級黨報未來發展的基本判斷,從而為分析、探索遼寧地市級黨報創新研究提供相關理論參照。
一、遼寧省地市級黨報媒介內生態環境
經過2003年黨政報刊治理之后,全國停辦了262種縣級黨報,從目前的黨報結構布局來看,呈現中央級黨報、省級黨報、地市級黨報三級序列,地市級黨報區位最為靠前。遼寧省媒介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2013年,遼寧省內公開發行報紙69種,出版量15.8億份﹔雜志295種,出版量1億冊﹔圖書9994種,出版量1.2億冊﹔電視播出機構和頻道33個﹔廣播播出機構和頻道38個﹔戶外媒體40個。此外,課題組還針對遼寧地市級黨報自身生存狀況進行了調查摸底。調查顯示,遼寧省有14個地級市黨委主辦的14個地市級黨報,佔遼寧省報紙總量的16%。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遼寧基本形成以《遼寧日報》為代表的各級黨報系,以《沈陽晚報》《華商晨報》為代表的都市報系,以及《遼寧法制報》《電腦商情報》為代表的行業報系。在報紙發行市場中,排在前列的以晚報、晨報等都市生活類報紙為主。而在黨報方面,隻有《遼寧日報》《沈陽日報》和《大連日報》的發行位置靠前,其余城市黨報發行情況不容樂觀,地市級黨報存在著“大報擠壓論”的影響。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加溫,地市級黨報所在的媒介生態群中,除了報紙和廣播電視這樣傳統的大眾媒體之外,還有新興的網絡和手機等新媒體。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止2013年6月底,遼寧現有網站域名222850個,佔全國網站總數的1.5%(不含edu.cn網站)。電子媒介正在以不可阻擋的趨勢迅速擴張,尤其是近幾年來數字技術發展很快,網絡視頻和超鏈接技術給人們提供了瀏覽新聞的新方式,移動媒體時代已經到來。根據媒介生態學理論,媒介與媒介之間的相互競爭構成了媒介生態系統的子系統,不同媒介種群的密度和強度必然影響某一媒介的成長。我們可以看到,在遼寧省的媒介內生態環境中,多元化的媒體正在搶奪受眾市場這塊“蛋糕”。特別是網絡、移動媒體等媒介種群的加入,使得原有的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地市級黨報不但要同己經具備較強實力的全國性大報和電視等傳統優勢媒介競爭,還要同新興的網絡媒體競爭,其生長空間必然受到已有媒介種群的嚴重擠壓。
二、遼寧省地市級黨報媒介外生態環境
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要依托於堅實有力的物質基礎。就地市級黨報而言,人們對經濟信息的需求程度與社會的經濟指標呈正相關關系,遼寧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指數構成了地市級黨報的媒介外生態環境。
1.人口總量及城市化水平。2013年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遼寧全省常住人口439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917.2萬人,佔66.5%﹔鄉村人口1472.8萬人,佔33.5%[2]。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2010年全省城鎮化率62.1%,高於全國12.4個百分點。從“一五”時期建設開始,遼寧一直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但省內各地發展並不均衡。沈陽、大連、鞍山等地的城市化水平較高,本溪、盤錦、營口等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居中,葫蘆島、錦州、鐵嶺、朝陽等城市化水平相對較低。遼寧省城市化進程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地市級黨報發展的不平衡,沈陽經濟區和遼寧沿海經濟地帶的黨報較遼西北地區更為發達。
2.教育程度。如果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一個地區是否辦得起媒體,那麼國民的受教育程度則決定了該地區是否辦得好媒體。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遼寧省具有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5234081人﹔全省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84369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4.76%下降為1.93%,下降2.83個百分點。這反映了近年來遼寧人口素質較高。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為大眾傳媒提供了廣泛的受眾基礎,其中文盲數量的減少對大眾傳媒(尤其是報紙)的普及提供了可能。同時,高素質的受眾也對新時期的大眾傳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進大眾傳媒向著專業化、產業化和品質化方向發展。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