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聞節目愈趨娛樂化
新聞的娛樂化指的是原有的硬性新聞向軟新聞的轉化。
硬性新聞多為嚴肅新聞,其枯燥乏味無法引起受眾興趣,其軟化的過程便是在其中挖掘娛樂的成分,使得其硬性的像娛樂化靠攏。
“硬新聞”“軟著陸”的過程確實對受眾的保留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它讓原本嚴肅理性的新聞與輕鬆模糊的娛樂性事件彼此靠攏、相互模糊,卻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這一過程會對媒介的公信力造成動搖,同時會對之后類似報道的權威性與否帶來不良影響。
就拿曾經被媒體推上輿論制高點的“馬加爵事件”來看,事件從報道到運作,完完全全變得令人咋舌:馬加爵事件本身已經變成公眾的一場狂歡,它就是一個公眾娛樂節目,就像美國打伊拉克一樣。縱觀整個觀察與報道的過程,想必最令人震驚的應該是事件所造成的轟動而不是事件本身的惡劣程度。那四個受害者被成為了興奮情緒得以傳遞與持續的載體,而非被同情的對象。整個社會將道德與嚴肅置之身外,投入到了這一場令人激動的糾纏中。讓人恍惚覺察,報道的真諦已經遠離,整個事件儼然成了一場狂歡。
新聞的娛樂化,看起來似乎是一個親民的小動作,讓原本高高在上的神聖嚴肅的事物微笑輕鬆地向我們靠近,這初衷也許並沒什麼不好。但是,這種詼諧的輕鬆,用得似乎不是地方。
新聞,亦或者所有原本應該嚴肅認真的東西,就應該一直讓他嚴肅下去,這個國家的龐大軀體需要它,公信需要,社會的責任也需要。過於娛樂化的新聞容易讓一些本不該有的輿論出現,使得一些事情變得左右搖擺模棱兩可,從而分散了主流的力量,反倒使得一些偏門之音有了見縫插針的機會。娛樂化的新聞,看上去像是輕鬆了。可它讓一些原本板上釘釘的事莫名地變得鬆動了,亦是亦非了,變得很八卦,很隨意,它似乎在鼓勵所有人放棄做事的凝神和專注,從而放縱了一部分矛頭的風向標同社會的利益反著來。
四、總 結
所以,在總結了以上種種成因之后,不難發現,要解決與遏制娛樂化大潮的推進,僅靠一兩個部門與一兩條禁令是遠遠不夠的。問題之源不僅應被電視制作者重視,也應在受眾自己、政府自身方面找尋。
隻有多方共同加以重視、時刻自律自省,多角度找問題,方能全方位對電視台的節目質量提高加磚添瓦、彼此保障,從而保証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得以優化發展,脫離低俗。
(作者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陳凱歌.秦國人[J].當代電影,1985(4).
[3] 黃艷麗.中國電視節目泛娛樂化之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10.
[4] 葉奕.當今傳媒低俗化的深層原因及其治理[J].雲夢學刊,2009(2).
[5] 趙雅文.大眾傳媒媚俗化的成因及其遏制[J].新聞知識,2005(5).
[6] (美)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7] 尹繼佐.文化大眾化不等於泛娛樂化[N].文匯報,2007-03-08.
[8] 劉淑琴.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熱’現象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2.
[9] 肖沛雄.媒體三主體“PMG”的互動關系與和諧社會的輿論構建[J].新聞知識,2007(2).
[10] 林暉.市場經濟與新聞娛樂化[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2).
[11]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著.許均譯.關於電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12] 李玫.淺析我國新聞娛樂化[J].新視野,2005(2).
[13] 張力.論孔子教育思想之愚民成分[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3(4).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