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對手形象的創新塑造
以前在抗戰電視劇中出現的日本人形象大多是凶狠殘忍、無惡不作的,已經在觀眾心中形成了定式。但是在目前的抗戰題材電視劇中,更多的是從人性角度出發,更多的給予對方尊重,並通過對手的表現來展現他們向往而和平的理念。這是這類電視劇的創新之處,從電視劇中人物外形以及整體素質來看,都會感受到他們對戰爭同樣有著仇恨的情愫。通過這種描述能夠深入體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也是從侵略者的角度敘述戰爭對人們的折磨[5]。這些侵略者首先是人,可戰爭讓他們變成了“鬼子”,凶狠殘暴的“禽獸”,這也是戰爭殘酷的一面。
以《雪豹》為例,竹下俊,一個軍事素養高、彬彬有禮的年輕軍人,通過自己的真誠與同在柏林學習的周衛國成為好友。竹下俊有著一股熱情,他幫助周衛國學習日語和劍術,使他更加了解日本文化。從這方面來看,他心胸坦蕩,他渴望和周衛國成為珍重的朋友。同時兩個人對戰爭有著清醒理智的認識,作為侵略國,竹下俊對周衛國的心理情感十分矛盾,但始終是真誠的。但陳怡被日軍所抓時,竹下俊盡力保護她,並讓小林惠子將她送往根據地。當竹下俊和周衛國最后在戰場交鋒時,看到周衛國的斷臂,竹下俊自斷一臂,既是償還日軍坐下的罪行,也是想與周衛國進行公平的競爭。這一次決戰是悲壯的,處於軍人的使命竹下俊不得不盡力為之。但其心理在想完成國家使命后就能夠成為周衛國真正的朋友,這種發自內心的真誠與現實的矛盾,凸顯戰爭的殘酷。無論是否是侵略者戰爭對人們的摧殘都是慘烈的,是一種巨大的折磨。
四、人物塑造的突破與創新
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以前抗戰劇中的“神性”,更多傾向於人性,將敘事更多側重於人。以電視劇《長征》為例,主要是敘述人物為領袖人物。在進行這一類型題材創作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英雄敘事”模式,而在《長征》中則採用一種創新的人物塑造方法,貼近人性,將人物刻畫更加飽滿。在對毛澤東塑造的過程中,主要採用生活化和平民化視角,對毛澤東生活中的夫妻情感、手足親情以及同志情感等進行描述,突破以往人物塑造中的崇高形象,更加貼近群眾,達到感人至深的目的。
另外,在選擇人物角色過程中也更加貼近小人物。這種人物塑造方式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能夠通過小角色和小人物體現戰爭背景下人們群眾的堅強意識,這是這一階段抗戰題材電視劇創作的新特點[6]。
例如在《我的兄弟叫順溜》中,主要刻畫人物順溜是一個不被注意的農民兵,他缺乏組織意識,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軍事素養不高。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在不斷的學習和經驗積累過程中,成為一個深入人心的戰士。這樣創作類型的抗戰電視劇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和認可。2014年上映並收視火爆的《二炮手》也是選取這樣的角色,通過小人物的大事跡感染觀眾。
五、抗戰題材電視劇消極影響——過度消費傾向
近年來抗戰題材電視劇數量不斷提升,且獲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在對歷史經典進行呈現的過程中存在著情節處理不合理問題。
例如,一些抗戰題材電視劇隻為迎合受眾娛樂,曲解歷史精神,引發消費主義傾向問題,造成過度消費傾向[7]。在設計英雄人物抗戰歷程時,為滿足觀眾獵奇心理,將故事情節進行傳奇化處理。為打破以往英雄人物形象塑造模式,追求人物塑造創新性,實現新的英雄人物創建。
例如,在以往的抗戰劇中精英英雄較多,而現在的抗戰劇中則以小人物為主,“江湖英雄”成為人物創造的新趨勢。這些英雄人物是從小人物崛起,具有新的特質,具有江湖豪俠氣質[8]。以電視劇《永不磨滅的番號》為例看,其中孫成海與一眾志同道合的抗日英雄結成一派,以江湖上傳統方式進行忍心籠絡。這種形式在豐富人物形象的同時也存在矯枉過正的缺陷,對歷史造成一定程度的曲解,對發揚民族精神有著一定影響。
六、結 語
抗戰題材電視劇是對歷史故事和歷史背景進行闡述一種電視劇類型,在創作過程中要以民族精神和國家形態為主旋律。隨著抗戰題材電視劇創作數量的攀升,在今后創作中,要不斷突破和創新。創作與突破的前提在於以史為鑒,要充分尊重歷史的同時完善人物塑造。豐富人物形象的同時,切記過分烘托,避免出現交往過程的缺陷,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准確進行題材創作。在今后的電視劇題材創作中,要更多創造精品,須明確創作方向,積極發揚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作者系山西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洪梅.新世紀抗日題材電視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金鷹獎、飛天獎獲獎作品為中心劉[D].西南大學,2014.
[2] 李馨芳.以《亮劍》和《歷史的天空》為例,對抗戰題材電視劇中中國軍人形象的研究——中國電視劇類型研究之一[D].山西大學,2010.
[3] 戴清,焦朦.抗戰題材電視劇創作傾向的反思——傳奇化、浪漫化與游戲化漫議[J].當代電視,2011(4).
[4] 許海,才婉茹.抗戰題材電視劇機遇與風險的博弈——以電視劇《雪豹》為例[J].當代電視,2012(3).
[5] 黃卉.“影視藝術生產的文學性書寫”筆談(二)抗戰題材電視劇中“反卡裡斯瑪”的人物塑造[J].寫作,2010(10).
[6] 孫曉琳.“民間”的顯現及其創作意義——基於抗戰電視劇《中國地》《歷史的天空》《亮劍》等的研究與思考[D].廣西民族大學,2013.
[7] 陸琦.對抗日題材電視劇的互文性解讀——以2010-2014年抗日題材電視劇為例[D].安徽大學,2014.
[8] 裴萱.抗戰題材影視劇的文化產業學分析及理論反思[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