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際化
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到如今這樣一個狀態,已經被廣泛傳播和探討,其藝術作品也常常被展在國內外各大展覽中,中國當代藝術已經利用它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入到觀眾的心中並影響著世界各個地方對於它的看法。
《發光體2號親歷中國當代藝術現場》一書中,作者凱倫向我們介紹了一些中國當代藝術展中優秀的當代藝術作品在國際大展中的呈現。其中,藝術家陳箴在1999年創作的毫不起眼的《短路》:一個裝飾著馬尾的電源插頭。這個小小的作品,在作品《同床異夢》巨大的陰影之下很容易被忽略。《同床異夢》由放置在寬大幃帳中的一個中式的內置床以及一些玻璃曲頸瓶組成,此次展覽業借用了這一作品名稱——一對小椅子來自作品《無疆界的村庄》(2000年)系列,有著同樣簡單的構造。
除了這個裝置藝術作品,影像作品也經常運用在國際性及國內當代藝術展覽中,例如藝術家楊福東,用了近六年時間才完成他的影像作品《竹林七賢》,影片由五部分組成,運用形象化和隱喻性的語匯,與上海這個地域以及發生在近一個世紀前的“新文化運動”精神有關。曾有一段時期,藝術家的作品大都局限在這個單一路徑上,但隨后的結果証明這一做法是非常成功的。在北京放映的他早期制作的兩個作品:2004年的《靠近海》和2005年的《等待蛇的復蘇》,卻也適時地讓人想起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在10頻影像作品《等待蛇的復蘇》中,辨識度最高、最知名的部分就是待在樹上的那個年輕士兵。隨后,在2005年意大利都靈裡沃利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展覽中,這個場景被用作作品目錄的封面。圖片很美,卻不能代表這個作品:作品實際主要講述了一個從部隊開小差的戰士宿命般的故事。與照片中的藍天相反,影片自身則彌漫著一種殘酷、絕望、哀傷的氣氛。
“當代藝術”是當下正在進行和發生的藝術現象,這不是對某個人藝術特征的概括。在現實中,不能簡單理解為是對某種藝術表達和藝術家作品的描述。那些被贊為“當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家”,他們的表達方式大多是具有獨特的技巧和觀念,有突破性的表現手法,不是簡單的模仿和復制藝術史中有過的表達方式,而是創造出了個人獨有的表現手段。但它只是當代藝術中的一種現象,不應把這種現象當是當代藝術的典范,從而概括當代藝術的整體面貌,這樣會忽視了一個問題,亦即當代藝術概念只是對當下藝術狀態的總體描述和概括,任何人的藝術都不能以其表達方式來當作是當代藝術的唯一特征。
當代藝術中會有很多源源不斷具有創造精神的表達。它是一個不斷否定,不斷出新,不斷時尚的發展狀態。當人們說這種表達很“當代”的時候,就會有更新潮的表達方式產生,“當代藝術”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一旦形式固定化,就失去了當代藝術的意義。在筆者看來,“中國當代藝術”即指反應一定時代的一種藝術方式及語言特征,利用這些新的語言方式表現著整個社會的發展和藝術家們對於它的思考,隨著世界的發展,這些新的美學語言及表現形式共同孕育並構成了現在的中國當代藝術,並且它將會有更多的表現方式和呈現特點。
(作者系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時勝勛.從“西方化”到“再中國化”——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身份[J].貴州社會科學,2008(10).
[2] 楊誠.試論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困境[D].南京大學,2013.
[3] 陳君.中國當代藝術中傳統文化符號的演繹[D].華東師范大學,2007.
[4] 丁忠明.論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困境及其本土重建[D].西北師范大學,2012.
[5] 亢亮.中國當代藝術中的盲目性[D].景德鎮陶瓷學院,2007.
[6] 沙景雯.浮華背后—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現狀剖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8.
[7] 劉立宇.新媒介與中國當代藝術變革[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0.
[8] 陳佳.從藝術家視角看中國當代藝術市場[D].東北師范大學,2004.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