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2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從電視劇《十月圍城》看革命歷史劇的類型創新

熊 敏

2015年03月25日13:25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摘要:近年來,革命歷史劇持續地活躍於電視熒屏,幾乎佔據著中國電視劇市場的半壁江山。本文選取革命歷史劇《十月圍城》為案例,初探當代中國革命歷史劇的類型創新,淺析革命歷史劇人物塑造的藝術特征,並對革命歷史劇帶給觀眾的“精神洗禮”效果作一簡單思考。

關鍵詞:革命歷史劇﹔類型創新﹔藝術特征﹔精神洗禮

革命歷史劇《十月圍城》以跌宕起伏的劇情、蕩氣回腸的人物刻畫和華麗精良的制作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該劇屬於“影翻劇”,即由電影翻拍為電視劇。2009年,由眾多明星大腕出演的電影《十月圍城》橫掃當年票房並奪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等諸多獎項,其社會影響可見一斑。而由鐘漢良等人主演的電視劇版《十月圍城》又將如何去重新演繹那段革命歲月?可以看到,該劇在前兩集簡單交代電影版的劇情后,即迅速轉入了新的敘事:車夫阿四和富商之子李重光相貌相似如孿生兄弟,在李重光被殺害之后,阿四陰差陽錯地成為了李家的假兒子,並在最后成為思想進步的青年,完成了李重光原本擔負的職責。

革命歷史劇的創作有其特殊之處——既要尊重史實、符合主流意識形態,又要滿足觀眾日益“苛刻”的觀賞要求。過去我們觀看的革命歷史劇,創作者或多或少地存在偏重事件的敘述而忽視整體布局的問題,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傾向於“高大全”的取向。對新的革命歷史劇《十月圍城》來說,它自覺地規避了這類創作窠臼,甚至在劇情結構、人物塑造等方面亦努力呈現出諸多新意,其將戲劇沖突深植於故事本身復雜的敘事線索之中,情節緊湊、跌宕起伏,既以嚴密的邏輯避免了“雷人”的劇情,又以獨特的權謀智慧賦予全劇思想的厚度,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賞體驗。

因此,分析其創作思路和類型創新的特點,挖掘人物塑造的藝術特征,探究創作的現實意義,就顯得十分必要。現就革命歷史劇《十月圍城》的藝術特征探析如下。

一、類型創新:思想厚度折射品格魅力

與電影版的《十月圍城》著重刻畫為革命不惜犧牲一切的英烈群像不同,電視劇版的《十月圍城》把敘事的重點放在了車夫阿四身上。正如本劇的英文名The Stand-In(《替身》)所示,李重光為保護孫中山被殺后,阿四就成了他的“替身”。

電視劇《十月圍城》借用同名電影的品牌影響力和人物關系來講述一個全新的故事——故事的背景從香港轉到了廣州,以李家為中心,帶出了區舒雲及其父親廣東巡撫區肇新、李重光堂哥李重甲等新角色,加上原劇情中的李玉堂、秦少白(原為陳少白)、鐵山(原為閻孝國)等。小人物、大商人、官員、革命黨等等先后粉墨登場,共同組成了一個波譎雲詭的生死場。圍繞著阿四的替身身份,有人在全力設局,有人要拼命解局,各方勢力進行著類似於“懸崖決戰”般的權謀較量,各自玩手段、拼智力,這樣的戲劇沖突本身就構成了一個足夠精彩的故事,同時,全劇將敘事的焦點放在小人物阿四身上,從他假扮“李家之子”到真正奮發圖強學習知識,繼而萌發革命意識並最終走向了革命道路,致力於實業強國……一樁樁一幕幕,讓觀眾看到了草根的力量,看到了小人物在動亂的年代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成為風雲人物,並最終成長為國之棟梁。人物的勵志故事和正能量的傳遞,使電視劇《十月圍城》通篇彌漫著感人至深的品格魅力。

然而,僅僅依靠身份的揭穿和權謀較量的橋段,還不足以使《十月圍城》產生打動人心的力量,真正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是全劇的思想取向。作品《十月圍城》在整體布局上給人以嚴謹篤實之感,這正是當下電視劇尤其歷史年代劇的創作中最為緊缺的品質。所謂“風起於青蘋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阿四身為底層一介車夫,一開始是為了掙錢給他深愛的盲女阿純治病,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和阿純結婚生子,然而卻因為兩塊大洋的手術費而誤打誤撞地卷入了“十月圍城”事件,不得不假裝替身,最后,他在親情和信任的鼓舞下承擔大業——做演講、學英文、鬧革命,其精神世界不斷豐富,其人格力量不斷強大。他在身不由己地被裹挾進“歷史圍城”的同時,也在不斷突破內心的“圍城”,最終成為了改變時勢的重要人物,由此,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之間水乳交融。

電視劇《十月圍城》以這種突破以往歷史劇窠臼的、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的敘事方式來唱響時代的主旋律,為革命歷史劇的創作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榜樣。

下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