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淺談慢鏡頭在紀錄片中的運用【3】

——以《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系列紀錄片為例

杜方雲

2015年04月01日13:31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3.增強紀錄片的思想性

紀錄片的真實性要求記錄現實生活中人和事的真實面貌,但這並不意味著直接照搬現實中的所有一切,而是應該在思想性原則指導下,選取能帶給人思想收益的真實。思想性是衡量紀錄片成敗的重要因素,是拍攝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片中的影射,體現在素材的選取和表達方式等方面。

(1)點明主題,提升思想

思想性是紀錄片的靈魂,應該貫徹在畫面、解說詞、配樂中。運用慢鏡頭,也應考慮主題性。

《茶》系列紀錄片在講述雅安師傅制作黑茶的故事時,用了一組慢鏡頭。視頻31分42秒—32秒7分拍攝的是:制茶師傅站在模板上,雙腳用力踩茶葉袋。用長鏡頭突出這一工序的費力、耗時、辛苦。視頻33分26秒—33分 42秒,是另一組快鏡頭,茶葉落在機器上,機器左右擠壓茶葉。

這兩組慢鏡頭將手工制茶的艱辛與工廠生產的快捷進行對比,表現了對傳統制茶人的崇敬以及對傳統手工的呼喚。慢鏡頭激發觀眾的想象,感染他們,使其產生認同感。引發觀眾思考以“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手工業及其他傳統文化,呼吁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之余還能有時間、有心力去尋找失落的文明。

(2)表現象征意義,暗喻主題

很多時候,影視畫面都是通過形象的畫面元素來表達深刻的內涵。中國人素有含蓄、內斂的文化傳統,在影視創作上也擅用畫面語言表達一定的隱喻和象征意義。比如,在《茶》系列中講述武夷僧人制茶的故事時,使用了僧人敲鐘的慢鏡頭,敲鐘本是一種比較深沉嚴肅的事情,但紀錄片創作者們使之慢速化,則給撞鐘添加了一份柔情。而這緩慢的鐘聲則意味著歷史的延續,象征著無論歷史的鐘聲敲響多少次,武夷山頂的寺廟和茶樹依然保持著最初的原味。

三、慢鏡頭使用的“度”

目前的影視創作中,大量使用慢鏡頭來渲染情緒、烘托氣氛、展現動作、控制節奏,“慢鏡頭+特寫+音樂”已經成為無數影片的慣用模式。然而,在一些影片中,無限度、無規律性的使用慢鏡頭不僅沒有增強影片的紀實性、藝術性、思想性,反而使影片產生累贅、拖沓之嫌。慢鏡頭的使用還應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方面,慢鏡頭應與紀錄片的敘事抒情結構一致。慢鏡頭是一種寫意手法,長於抒情,短於敘事。在運用慢鏡頭時應與紀錄片敘事抒情結構相一致,不能本末倒置。在交代人物、事件基本信息時使用慢鏡頭會造成事實模糊,有悖紀錄片真實性原則。在《茶》系列紀錄片中,慢鏡頭多用於抒情段落,或用於敘事完結時的情感升華。如,片中在解說各種茶的誕生、特點等內容時並未使用慢鏡頭,而是當一段解說完畢時留一段空白,僅使用“慢鏡頭+音樂”,以此實現渲染氣氛、表達情感。

另一方面,慢鏡頭的使用應符合紀錄片整體風格定位。慢動作將動作“慢化”,賦予其柔軟特性,這就注定慢鏡頭的風格偏輕柔婉約。在運用慢鏡頭時應該考慮該特性是否與紀錄片風格定位一致。《茶》系列紀錄片風格清新絢麗,畫面細膩動人,整體風格與慢鏡頭自身特質相契,因而,大量慢鏡頭沒有阻礙紀錄片風格呈現,反而為其增添了光彩。

四、結語

慢鏡頭憑其在抒情寫意方面的突出作用,能夠增強紀錄片的真實性、藝術性、思想性,目前為廣大紀錄片創作者所用。但作為一種技巧性手法,慢鏡頭隻能作為輔助工具為影片敘事增加“枝葉”,而不應成為敘事的主要手段。紀錄片的精神和思想表達最終還是需要借助內在故事鋪陳,隻有形式和內容達到統一和諧才能使影片真正產生動人的魅力。歸根到底,紀錄片創作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到“記錄”本身。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 尹旭.紀錄片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新聞前哨,2012.02.

[2] 趙芳.慢鏡頭的功用和作用[J].科教導刊,2011.02.

[3] 姜婷.淺析電影慢鏡頭的藝術功能[J].藝術科技.2013.08.15

[4] 運梅園.品味慢鏡頭——從張藝謀兩步影片的慢鏡頭談開去[J].電影文學,2012年第23期.

[5] 任遠.簡析慢鏡頭的功能[J].現代傳播,1980.08.28.

[6] 周健.慢鏡頭的功用[J].黑河學刊,2010.04.

[8] 陳晨.試論紀錄片真實性和藝術性的把握[J].新聞傳播,2013.04.15.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