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一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人民網>>傳媒>>正文

[學子論文]淺析媒介融合視閾下融合新聞生產的新變化【2】

——以《紐約時報》為例

陸洋

2015年04月01日15:5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二) 《紐約時報》2014年創新報告

 

媒介融合的代表性實例,非美國弗羅裡達州的坦帕新聞中心莫屬。在坦帕新聞中心,融合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是組織內部人力資源和辦公環境等相關方面重新整合的結果。這也就是為什麼出現了“背包記者”、整合新聞編輯部和多媒體新聞總編輯等新興職位和部門的原因。坦帕新聞中心由《坦帕論壇報》,坦帕電視8頻道和WWW.TBO.COM新聞網組成,這三家媒體和數字媒體綜合集團在同一座大樓裡工作,實行資源共享和“合作操作模式”,由多媒體新聞總編統一協調指揮。

然而,不同於坦帕的新聞生產模式,《紐約時報》目前仍然實行的是以採編部門為中心的新聞生產組織結構。傳統報業的記者們仍然無法突破新媒體報道的方式,也難以接受成為“全能記者”,認為內容的生產與內容傳播無關,甚至與受眾和讀者的距離甚遠,互動極少。在這樣一種形勢下,要想取得根本性的內部資源整合與改動非常困難,所以在2014年,《紐約時報》發布了一份長達96頁的創新報告《New York Times Innovation Report 》(如圖),報告裡描述了在數字媒體時代《紐約時報》所面臨的沖擊和危機以及給予的建議。筆者根據第一手資料總結出此份報告關於融合新聞生產的重點內容:

首先,《紐約時報》總結了近些年來在管理運營模式方面的成就與問題,著重強調了在未來的幾年中《紐約時報》應當完成的任務和目標﹔其次,《紐約時報》認為用戶是數字媒體時代最大的盈利資源,增強讀者的使用黏性,把握好各類用戶並且一步步培養忠實度高的用戶屬性是重點之一﹔最后就是建造類似坦帕模式的新聞編輯室,增強新聞編輯室的職能,尤其是新聞總編在數字媒體時代於新聞編輯室中所發揮的作用。

在這份內部報告中,《紐約時報》把握了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受眾,二是編輯室,而這兩者如何相互影響與協調則貫穿了整篇報告。在“加強我們的新聞編輯室”一章中,《紐約時報》思考了融合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室的重新整合,認為掌舵者需要在移動互聯網以及社會化媒體迅猛發展的當下具有全景式開闊的視野和長遠的謀劃,提出了當代記者掌握各種新型媒體技術的必要性。在報告中,《紐約時報》還強調了“數字化”的重要性,並且預備在未來的發展中把數字媒體運作放在首位﹔商業模式是其思考又一個關鍵點,僅僅固守傳統的新聞理念(如“內容為王”)隻會被時代的大潮所淘汰。除此之外,報告還結合傳統媒體的革新與新興媒體的成功案例作為借鑒,汲取其經驗與教訓,為下一步《紐約時報》的全方位改變打好理論與實戰基礎。

從整份報告中,我們能夠看到未來傳統報業所面臨的險境,如果不思改進,無論是現今新媒體已然成為翹楚的媒體行業還是商業市場,都會將其推向懸崖的邊緣。作為全球業界的標杆,《紐約時報》2014年創新報告深刻揭示了傳統報業所面臨的各項問題並且提出了改進建議。在報告中,BuzzFeed聚合新聞網站的成功引發了筆者的注意,這樣一種形式的新聞網站現如今使得Facebook和twitter都難以招架,原本已經遠遠落后於社交媒體平台的新聞網站又是基於怎樣的因素得以重新煥發生機?聚合新聞網站與媒介融合理論又有怎樣的關聯?以下是筆者對於BuzzFeed聚合新聞網站案例分析結合《紐約時報》創新報告得出未來《紐約時報》的發展道路之暢想。

三 《紐約時報》的未來之路暢想

(一) BuzzFeed成功的秘密武器

BuzzFeed新聞聚合網站是最近幾年在美國崛起的一家新媒體,至今已有六年歷史。根據數據顯示,該網站現每月訪問者數量達3000萬,而這其中大部分訪問量並非來自其主頁或谷歌搜索,而是來自用戶親朋好友與同事在社會化網絡上的分享。

今年年初,在線媒體明星BuzzFeed宣布完成了自己的第四輪1900萬美元融資,盡管它之前第三輪獲得的1500萬美元投資還在銀行裡分文未動。至此,BuzzFeed總共獲得了4360萬美元的投資,而它目前的市值估計為2億美元。 那麼,BuzzFeed的成功究竟依托的是什麼呢?

其創立者喬納·佩雷蒂認為:BuzzFeed是一家注重分享大於搜索的網站。其新聞全部來自於社交媒體上的用戶分享,並通過其六年不斷設計、管理和升級打造而成的專屬內容管理系統將該網站與時下社交媒體流行的內容聯系到一起。其“專屬的內容管理系統”即是聚合新聞網站生產融合新聞的動力源。

根據《紐約時報》2014創新報告稱,BuzzFeed成功的“秘密武器”便是這樣一種“專屬內容管理系統”,喬納·佩雷蒂解釋了這種“秘密武器”的發展過程:“團隊多年的密切合作,投身於枯燥的操作工具和工作流程終於幫助網站取得了令人炫目的成就。我們的技術團隊,產品團隊和數據科學團隊已經建立了非常強大的發布平台,使我們能夠更好地為讀者服務。同時,我們還花了幾年時間建設出版格式(列表,測驗,視頻,長篇,短式,新聞,圖片短文,講解),統計分析,優化和測試框架,集成與社交平台,原生移動應用程序,以及用戶體驗友好且賞心悅目的設計。這是一個巨大的投資,且非常難以復制。這也是最好的編輯人才希望加入BuzzFeed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創建了一個良性循環,能夠讓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使用日益強大的工具來完成他們的工作。” 這就是這家新興的聚合新聞網站生產融合新聞的核心競爭力。

那麼,BuzzFeed的成功對於《紐約時報》有什麼啟發呢?實際上,無論是BuzzFeed的內容生產方式還是其“病毒式傳播”理念在運作邏輯和商業廣告模式上的應用,都有值得《紐約時報》學習的地方。這裡的學習並非是將時報網改造成另一個BuzzFeed,而是將這些值得學習之處運用在《紐約時報》集團收購的一些新媒體項目,例如About.com。

About.com是一家專題網絡指導網站,專門解決一些網民們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它通過特別選定的內容專家提供或有償或無償的指南,組成一個個網絡社群,這些網絡社群下又會有一個個頻道方便管理,用戶可以在這些頻道和社群中自由分享自己的經驗,同時專題專家們亦會分享一些流行的相關內容和觀點,同時管理社群。

這樣一種性質的網站其實與現在BuzzFeed的“分享大於搜索”的理念有不謀而合之處,但是在2005年2月份《紐約時報》收購了About.com之后,並未對這樣一個基於搜索引擎的分類專題指導網站做出什麼實質意義的改進與變革,更不要提將它發展成一個類似於現在BuzzFeed的聚合新聞網站了。2006年,BuzzFeed開始起步,比《紐約時報》收購About.com晚了一整年,但是《紐約時報》的收購理念仍然停留在戈登“媒介融合”理論的第一種所有權類型的融合階段,使得《紐約時報》的新媒體項目的發展逐漸落后。最終隻能以出售About.com給IAC告終。

(二) 《紐約時報》新媒體的“Now”嘗試

在《紐約時報》認識到數字媒體大潮已經滾滾而來,並在其創新報告中把“數字化”放在首位之后,2014年4月,《紐約時報》在蘋果商店推出一款名為“NY Now”的應用。這款應用隻能在iPhone上使用,目前並不適用於android和平板電腦。

《紐約時報》的創新報告中對於NY Now的定位是第一款特別為移動端客戶定制的聚合新聞的實驗性項目。由於這款應用剛剛上架,並且作為《紐約時報》的實驗性新媒體項目,所以目前並沒有任何成功或失敗的結果。但是,作為一種涉及數字化新聞的嘗試,《紐約時報》無疑邁出了打破自身束縛艱難蛻變的第一步。

其中“our pick”的板塊內容,就是典型的聚合新聞內容。這個版塊裡的信息並非《紐約時報》自家生產,而是來自各種媒體甚至社交媒體,但是這些內容不是讓讀者自主訂閱,而是由《紐約時報》的編輯來精心挑選,品質比較有保証。

在未來,基於2014年新鮮出爐的創新報告,相信《紐約時報》會有更多的革新與發展。雖然《雪崩》作為融合新聞報道發展的實驗前沿項目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是《紐約時報》仍然不願安於現狀,在不斷地接受新的數字化發展理念的同時,認為真正的融合媒體實驗應當是用最嚴謹而科學的方法來論証新概念並且不斷調整和嬗變的過程,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收獲最后的成功。

四 結語與討論

上文分析了《紐約時報》在戈登“媒介融合”理論下對於融合新聞的嘗試,從資產融合到“雪崩”專題的信息採集與新聞表達融合,《紐約時報》走的每一步都穩扎穩打且在業界遙遙領先。但同時,《紐約時報》也認識到了數字媒體潮流對報業的巨大沖擊,不思變不進取隻能成為明日黃花。

所以,無論是把新聞報道本身做成融合媒體的表達形式,還是徹底應用前沿的融合新聞理念,打造整合多媒體新聞編輯室和嘗試社會化聚合新聞,傳統報業都應該省時度勢,不能夠安於現狀。中國的傳統媒體和報業集團更應當在數字化潮流早日覺醒,向《紐約時報》看齊,結合中國國情,完成自身的華麗轉身。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新聞學院傳播系媒體創意專業)

參考文獻:

董朝:媒介融合背景下《紐約時報》的轉型與升級,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網絡傳播2013年7月第7期:《BuzzFeed的社會化新聞革命》

《The New York Times Innovation Report》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