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傳播文化
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周剛以“自覺傳播吉林優秀文化”為主題對全省電視文藝作點評。他認為,我省的電視專題紀錄片越來越呈現以下特點:地域性強,文化特色鮮明﹔歷史性強,傳統資源厚重﹔時代性強,創作理念和手段先進。像《長白山》、《東北抗聯》,還有正在拍攝的《偽滿洲國真相》、《人參傳奇》等紀錄片,以及《天地長白》、《發現長春》等專題欄目,都是以文化取勝,以地域得優。這些成功作品的啟示就是——立足長白山文化、黑土地文化,立足關東風俗、關東風情和關東風格,運用吉林元素,寫好吉林故事,唱響吉林聲音。更好地利用吉林特色歷史文化資源,是我省電視文藝的優勢所在、特色所在、能量所在和根基所在。本屆的獲獎作品,不同程度地表現了對時代特征的探尋、對人類進程的反思和對人性溫暖的追求。當然,也有些作品一定程度地存在著體裁不清、主題不新、挖掘不深的問題。比如,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正在出現體裁形態不斷融合、相互交匯的情況,造成“混搭”、“跨界”越來越多,對體裁形態很難嚴格界定。還有電視文藝節目制作流程化、工業化,造成“為做而做”,作品質量受到影響。由於創作人員對吉林文化的特質和脈絡了解不深,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挖掘不夠,更多滿足於“還原”和“揭秘”,無法做到新史料、新視角、新觀點。但我們真切地看到了吉林電視專題紀錄片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吉林電視台總編室主任孫寶泉以“有經有權”作了概述。“經”,事物常法,“權”時措之宜。“有經有權”即:有常規,但特殊情況可變通。“經”相當於標准,是衡量作品孰優孰劣的准則。接下來優中選優,在藝術效果上追求最為生動鮮活,在藝術品位上追求最為格調高雅。“權”,體現事物的圓融、變通,不拘泥,不僵化。電視文藝創作日新月異,一些藝術效果很好、但形態上又不符合標准的作品勢必將成為一種新的常態。本次電視文藝“丹頂鶴”獎,既維護了權威,又適應了業務發展,很好地解決了看似矛盾的難題,避免因膠柱鼓瑟而產生遺珠之憾。這種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藝術規律、倡導與時俱進的作風和態度,體現了“丹頂鶴”獎的圓融豁達、胸襟廣闊,為打造更多更好的電視文藝精品提供了更為廣闊更為優質的平台。
面向基層“向人民報告”
由吉林市電視台創作的《向人民報告——2013年吉林市“促發展惠民生”專題匯報會》此次獲得一等獎,吉林市電視台台長助理李永剛認為,這台晚會就充分體現了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主題鮮明、立意新穎、仰視受眾,變觀念,轉作風,有創新,有突破。既有晚會應具有的各項元素,又突出主題思想,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專業性、觀賞性的融合和凝練。晚會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中國夢切入,以“向人民報告”主題元素來統領,貼地皮、接地氣,在尋求公允、客觀、平衡的視聽表達中,為施政者與人民群眾搭建了柔軟而溫情的心靈交換空間。
白山廣播電視台總監朱然表示,全省各市、州、縣台電視文藝發展勢頭強勁。省台的作品體現了節目創作的規范,但一些地方台的作品也不遜色。電視專題紀錄片最能代表電視台綜合實力和制作水平,朱然將其劃分為三個層次:創新型、規范型、借鑒型。如吉林電視台公共頻道的《另眼看商圈之桂林路——創業》,創作者積極思考的電視精神很值得推崇﹔白山廣播電視台的《嫂娘》,記錄了一位農村婦女幾十年照顧癱瘓在床的小叔子的真實故事﹔鬆原廣播電視台的《一句話承諾活一生》將題材巧妙地話題化、故事化﹔四平廣播電視台的《四戰四平》摒棄歷史題材傳統單一的敘事方式,形成了多元的敘事視角,很好地拓展了節目的價值維度。
在鬆原廣播電視台副台長李曉東看來,今年吉林電視文藝的特點一是節目品種多。特別是少兒節目,各地市電視台堅守少兒節目這塊陣地,還呈現出情景劇、人物故事、校園行、綜藝節目、少兒春晚等形式,發展勢頭讓人興奮。二是節目質量高。少兒節目、綜合文藝、電視廣告質量都很高。廣告類作品涵蓋面廣,突出公益性,像環保、文明、和諧、廉政、形象、商業等,整體效果有很大提升。三是接地氣。綜合電視文藝整體感受到都在面向基層、面向百姓。幾個市的百姓春晚和走進村屯的文化活動,還有向人民報告的形式,讓人們感受到——百姓真正參與到吉林電視文藝之中。
(作者單位:吉林省廣播電視藝術家協會)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