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傳媒》>>2015年3月下
人民網>>傳媒>>正文

光明日報社2015“兩會”報道:一次融媒體報道的成功演練【2】

楊 谷

2015年04月16日14:35  來源:傳媒  手機看新聞

“炫融特刊”:閃亮微信朋友圈

“兩會”開始,《光明日報》的融媒體產品“炫融特刊”推出第一期“深改元年篇”,一經推出,其流暢的交互式閱讀體驗便在微信朋友圈裡形成“刷屏式”傳播效應。截至3月15日晚,“炫融特刊”已推出9期,其中《深改元年》《元宵》《點贊法治中國》《總理送大單,亮點一起看》《小明與立法法不得不說的故事》《小明帶你讀懂數字裡的司法公正》等6篇被各大新聞網站首頁爭相推薦。

每期“炫融特刊”都會精選5∼8篇適合微信閱讀的精華內容,用HTML5技術進行深度加工,在頁面上融入音頻、視頻、圖片、圖表、音樂和互動調查等融媒體的元素,並將核心觀點條目化,使得頁面形式更加適合微信閱讀,方便用戶之間的分享。同時,大大豐富用戶的視聽感受,讓新聞報道由簡及深,讓訂閱用戶有親臨新聞現場的體驗。

“炫融特刊”不僅獲得了上級單位的肯定及媒體同行的贊賞,更得到了廣大代表委員的點贊。全國人大代表、廣西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楊道喜認為,“炫融特刊”非常活躍,很有可看性。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炫融特刊’抓住了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這正是媒體所需要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表示:“‘炫融特刊’內容豐富,形式活潑,對於老百姓把握一些教育或者其他領域的熱點問題、方針政策,很有好處。”

“秒拍兩會”:每個記者都拿起手機來拍視頻

《光明日報》上會記者在現場用手機記錄代表委員的建言獻策,通過《光明日報》官方微博賬號,第一時間傳遞兩會現場的最新信息,刮起了一場“視頻微旋風”。政協開幕第一天,宗慶后、吳超、姜昆、陳思思、鞏漢林、梅葆玖等政協委員的“秒拍”報道就迅速發布,新穎的形式與及時的發布讓秒拍視頻熱度居高不下。

“秒拍兩會”的特點是方便,記者用手中的智能手機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視頻採訪。因此,不少“秒拍”視頻是原先隻做文字工作的報社記者完成的。

在“兩會”中,《光明日報》的一大批記者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視頻創作。很快,就有記者發現,用iPhone手機拍攝,可以克服手抖的影響,畫面還特別清晰,而且音質也不錯,如此等等,大家不斷尋找改進視頻效果的技巧,興趣盎然。本來,報社在會前給上會記者規定了每人完成兩件融媒體作品的任務,還擔心可能完不成,但大家最后完成的遠遠超過了任務要求,甚至因為后方處理能力的局限,不得不限制前方記者“秒拍”的數量。

“秒拍”的好處是快,適於搶新聞。每段視頻的長度控制在60秒以內,在現場就可以瞬間傳到編輯后台。后方編輯經過簡單加工,就可以通過統一的微博賬號發給數百萬“粉絲”,是傳播效率最高的新媒體報道形式之一。訪問量最高的一條“秒拍”,是周濤委員關於深入閱讀需回歸紙質書的建議,點擊量達300多萬次。

樓宇屏:充分利用“碎片時間”傳播

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光明日報社的樓宇屏系統——光明都市傳媒專門打造了適於在辦公樓宇內展示的《2015兩會特刊——樓宇版》,有效地利用上班族等待電梯的“碎片時間”,傳播“兩會”新聞報道,成為“兩會”融合報道中的一個亮點。

光明都市傳媒在“兩會”期間設置了《代表委員話改革》《“兩會”快報》《知識界代表委員之聲》《小明帶你看“兩會”之秒拍》《炫融特刊(都市屏版)》等7個欄目,單日更新頻次約10次,制作視頻節目已超70期。《2015兩會特刊——樓宇版》的每檔節目都突出了“小明”的卡通形象,既使得報道更加生動有趣,也在視覺識別上與《光明日報》、光明日報微信、光明網上的“小明”形象呼應起來,增強了“融”的受眾體驗。

考慮到樓宇屏的傳播環境,光明都市傳媒的編輯將前方記者發回的文字、聲音、圖片以及微博秒拍等“原料”素材,進行深度加工和視覺包裝,將單個視頻壓縮到30秒左右,使之更適合辦公樓宇的上班族駐足觀看。在《小明帶你看“兩會”之秒拍》《炫融特刊(都市屏版)》欄目中,編輯們在視頻中加入了智能手機上的觸屏、滑動等特效,以體現“秒拍”來自兩會現場的特性。在《知識界代表委員之聲》欄目中,編輯們還對光明網同名欄目隻有聲音和文字的報道方式作了視覺化處理,並對音頻素材進行剪輯,提煉出代表和委員們最為核心的觀點,還增加了屏幕上的字幕,使得匆匆而過的上班族也可以“一目了然”。

將媒體融合創新深入下去

這次“兩會”,我們最深的體會,是鍛煉了一支聽指揮、肯吃苦、能打硬仗的隊伍——他們來自《光明日報》和光明網。有了這次的成功經驗,這支隊伍還能在媒體融合的探索中走得更遠。

“兩會”之后,《光明日報》已經開始總結融媒體報道的經驗。《光明日報》副總編輯、“兩會”報道領導小組組長李春林表示,“小明”不能休息,在今后的重要報道中,要總結經驗,更好地發揮“小明”在提升融合報道傳播力、影響力中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讀者還會在《光明日報》今后的融合報道中常常見到“小明”。

(作者系:光明網總裁、總編輯)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