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讓“真”“實”融入廣播現場報道【2】

龍志紅

2015年04月24日15:04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二)加強對新聞現場的把控能力

要採訪新聞事件,就不能不考慮人的因素。

首先,記者進入新聞現場要盡快熟悉情況,以自身的新聞敏感和觀察能力在短時間內獲取有效信息,並進行篩選,構思謀篇布局,修改採訪提綱等等。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現場報道是非常考驗記者口語表達能力的。記者在現場要迅速地組織語言,在判斷、觀察的基礎上,准確地向觀眾描述出自己親眼看到的和親耳聽到的新聞事實。先說什麼,后說什麼,邏輯條理要清晰。多用短句,少用長句,這樣才能讓聽眾快速了解記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為了做得更好,記者平時可以多練習打腹稿、做口頭作文的能力,多進行邊觀察、邊口頭報道的練習。此外,還需要注意的是,現場報道所使用的口語,與日常生活中的口語有一定區別,它既要有書面語言的准確規范、邏輯性強、簡潔精煉、庄重典雅的特點,又要符合口頭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活潑、親切自然、聲韻和諧、順口入耳的要求。這也是需要勤加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的。

其次,記者必須明確,採訪對象不僅僅要面對記者、面對話筒,還要面對圍觀者,甚至來自某些方面的干擾。這些因素都會給採訪雙方增加難度,也對記者現場駕馭能力提出了巨大考驗。而且,這些採訪對象的性格、文化程度千差萬別,我們常常會碰到侃侃而談、空話連篇和扭扭捏捏、詞不達意的採訪對象。這個時候,記者一定要通過及時、到位的提問,讓採訪對象進入狀態,而不是寫好回答,讓採訪對象造假照念了事。

除了“人”這一因素外,對於新聞事件本身來說,廣播現場報道就是通過聲音來傳播所要報道的新聞事件,在新聞現場經常會存在各種各樣的聲音,比如爆炸聲、會議講話聲、記者採訪聲、風聲、雨聲等等。這些聲音看似雜亂無章,但隻要記者對其合理充分利用,這些聲音會讓報道更真實、更豐滿。

比如,採訪救援現場的警報聲、拿水管聲、廠房被燒噼裡啪啦的聲音等等,這些聲音的存在,恰恰說明記者在現場擔當著見証人的角色。

又如,在南寧一次地鐵坍塌事故的新聞通報會后,眾多記者對新聞發言人進行跟蹤採訪。一位廣播記者在稿件中寫到:

記者:我們是7號才發生的事故,為什麼到12號才了解?

記者:我們這個軌道交通公司這方面能不能有一個發言人可以過來講一下這個情況?

工作人員:會有的。

記者:那我們剛剛的新聞發言人,能不能接受一下我們的採訪?(錄音止)

面對記者的追問,這名工作人員採取了回避的方式。

(出錄音)啪啪啪啪……(跑步追趕的眾多腳步聲)從電梯出來后,他從樓梯進行逃竄,后面則一大波記者在緊追不舍,邊跑邊喊“你早晚都得說,跑也沒有用。”

(出錄音)啪啪啪啪……(跑步追趕的眾多腳步聲)

某記者大吼:你早晚都得說,跑也沒有用。(錄音止)

帶著記者們跑了三層樓后,這名工作人員就消失了。

在這次現場報道中,這位記者對現場嘈雜的背景音進行了錄制,沒有回避。這樣的現場讓聽眾感受到的是真實的魅力。而且,正是由於有了這些聲音的存在,現場已經不再需要記者進行過多的描述,就可以把真實情況呈現到聽眾面前,直觀地反映出新聞發言人隱瞞真相、逃避記者採訪的事實。

(三)做好採訪后的總結工作

或許有人認為,採訪結束后已經沒有現場,再去討論廣播現場報道的“真”與“實”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事實上,這個時候恰恰是收集資料為下一次現場報道打基礎的重要階段。

我們在工作中要善於通過大量的採訪實踐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對新聞現場的駕馭能力,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現場報道之路”。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真”“實”融入採訪報道之中,寫出真正動人的廣播現場報道。

(作者單位:廣西人民廣播電台)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