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視聽》>>2015年第3期
人民網>>傳媒>>正文

性別敘事與歷史敘事【2】

——從電影《金陵十三釵》到電視劇《四十九日·祭》

吳慧丹

2015年04月24日15:24  來源:視聽  手機看新聞

三、角色塑造:從妖嬈的女英雄到堅韌的受難者

對於妓女角色的演繹,張藝謀和張黎在電影和電視劇中分別有著不同的詮釋。倪妮飾演的玉墨風情萬種,而宋佳則對這一角色有著全新的闡釋。

(一)“香艷的洪水”與端庄的女人

小說中描述妓女們嬉笑打鬧、賣弄風情,所到之處皆是五彩繽紛的香艷:“穿水紅緞袍的那個,像直接從婚床上跑來的新嫂嫂。另一個披狐皮披肩,下面旗袍一個紐扣也不扣,任一層層春、夏、秋、冬各色衣服乍泄出來。” ②張藝謀將其在電影中具象化成一場精妙絕倫的視覺盛宴,從復古波浪卷發、精致豐滿紅唇、犀利上揚眼角、豹紋貂皮大衣到緊身旗袍下包裹著的玲瓏有致、前凸后翹的火辣身材,舉手投足間透著魅惑,連逃難時都拿著脂粉盒在整理妝容。

而在電視劇《四十九日·祭》中的玉墨,少了一份妖艷,多了一份庄重——黑色英倫禮帽、卡其色長款大衣、盤在腦后的清爽發髻、工整纖細的柳葉眉和那淡得似乎未加任何修飾的唇妝。玉墨第一次出場與孔繁明在餐廳約會時眼神堅定恬靜,抓著孔繁明的手情意綿綿地說:“你在哪兒,我的家就在哪兒,咱們在一起,怎麼都好。”此時的玉墨身上找不到一點妓女的影子,倒更像個知書達理、沉浸在甜蜜愛情中的明淨少女。

(二)女英雄與受難者

電影和電視劇中都將視角投射的對象鎖定在女性身上,但是兩種不同文本對於同一人物的塑造和定位又大相徑庭。

影片《金陵十三釵》將身份低賤、舉止輕浮的妓女推到社會歷史的前台,建構成英雄角色,為純潔美好的女學生遮風擋雨、英勇赴死,完成了自我的救贖。影片看似是將女性作為敘事主體並以女性視角進行講述的女性故事,但是張藝謀巧妙地遮蔽了背后的男性敘事。電影中隱去了無所不在的父權,以“女學生”這個代表未來和希望的形象來召喚秦淮河女人對於家國的認同。意味著她們實現自身價值的唯一途徑就是由妓女而為戰士、為英雄,她們赴死時穿的是女學生的布衣長衫,這代表著科學知識和國家秩序的裝扮先於她們的性別身份獲得辨識。

而在電視劇中,妓女同教堂女學生、普通平民、國軍士兵一道淪為受難者,逃避一切是非紛爭。劇中的女性角色不僅不是敘事視點的發出者,而且也不再成為畫面的視點佔據者與“被看”的中心。張黎導演將女性人物設置成受苦受難的弱者身份“出現在災難歲月的視域中,成為歷史災難的承受者與歷史恥辱的蒙羞者。” ③這也正契合了原著作者嚴歌苓的觀點:“戰爭中最悲慘的犧牲總是女性。” ④她們有的被強奸、有的被殺害、有的被征去做了慰安婦過得生不如死,她們是“愚昧的犧牲、文明的獻祭,是政治與歷史暴力的承受者,是歷史的演進的印痕,是飄渺拯救之所在。” ⑤在電影中作為男性欲望對象的女性身體在電視劇《四十九日·祭》裡被糅合進歷史敘事中,女性們被洗去了身體和欲望的表達,她們經歷了政治暴力的席卷,穿越過凜冽的歷史風暴,傷痕累累地喚醒著中國人民記憶深處的痛楚。

(三)舍生取義與“苟延殘喘”

張藝謀和張黎兩位導演對玉墨這個人物最終命運的處理完全相反,電影中是“死”,電視劇中是“生”。“死亡意境作為某一人物的戲劇化人生的最后一筆或某一生命形式的末端,一般是情緒高峰,常常是具有倫理力量的性格的最后表現,更能流露出死亡符號的價值觀與倫理觀,藝術家道德尺度也借助於人物的死亡得以顯現。” ⑥因而,電影中張藝謀運用死亡敘事來頌揚妓女們舍己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從而給觀眾帶來強大的心靈震撼和道德洗禮。

電視劇則特意安排篇幅交代了世紀審判的情節,玉墨沒有赴死,而是憑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幸運地活到戰后,看到了清算暴行的一天。只是彼時的她已是遍體鱗傷的女人,她的身上寄托著無數冤魂的期望和怨恨,她代表著南京三十萬罹難同胞向殘暴的日本侵略者吶喊,控訴著慘無人道的罪行。

如果說倪妮飾演的玉墨被導演成功地編碼進男性/女性、看/被看這樣的不平衡關系中,承載著男性觀眾的視覺快感和生理欲望。那麼宋佳演繹的玉墨則被勾勒為一個象喻,用以指稱戰爭的暴力和無情,民族危亡的命題掩蓋了性別敘事。正如電視劇最后一集玉墨對孟書娟的反問:“在日本人滿世界亂挑中國人腸子的時候,怎麼可能有那麼多兒女情長呢?”

小結

如果說張藝謀的電影改編是通過身體敘事和男性話語來呈現視覺奇觀,那麼張黎的電視劇改編則是在沉靜真實的歷史敘事中滲透著溫婉而哀傷的語調。

電視劇把敘事空間無限延展,從教堂到南京城郊外到下關碼頭到安全區,張黎導演試圖還原戰爭下所有民眾的生存境況。無論是日軍炸沉美國軍艦、中國戰俘被射殺、日軍燒殺淫掠,都是有據可查的歷史真相。“忘記屠殺,等於屠殺第二次屠殺!”斑駁泛黃的羊皮紙做底景配上這段話作為片頭,反映了創作者對於歷史反思和審視的態度。

(作者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張慧瑜. 《金陵十三釵》:從小說到電影[J]. 文藝理論與批評,2012(02):22-30

②嚴歌苓. 金陵十三釵[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8

③戴錦華. 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M]. 遠流出版公司,1999:118

④嚴歌苓. 當代長篇小說選刊[J].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04):69

⑤戴錦華. 斜塔瞭望——中國電影文化1978-1998[M]. 遠流出版公司,1999:129

⑥顏翔林. 死亡美學[M]. 學林出版社,1998:40

上一頁
(責編:汪倩(實習生)、宋心蕊)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